|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1.1 铜的概述 | 第11-12页 |
| 1.1.1 铜的性质和用途 | 第11页 |
| 1.1.2 铜的国内外资源现状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湿法炼铜技术与应用现状 | 第12-16页 |
| 1.2.1 国外湿法炼铜技术与应用现状 | 第13页 |
| 1.2.2 国内湿法炼铜技术与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 1.2.3 湿法炼铜浸出方法简介 | 第14-16页 |
| 1.3 钴的概述 | 第16-20页 |
| 1.3.1 自然界中钴的存在形式 | 第16-17页 |
| 1.3.2 钴的提炼方法 | 第17-20页 |
|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0-23页 |
| 1.4.1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 2.2.1 工艺矿物学研究 | 第25页 |
| 2.2.2 酸浸试验 | 第25页 |
| 2.2.3 细菌浸出试验 | 第25-27页 |
| 第3章 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 第27-39页 |
| 3.1 矿石物质组成 | 第27-37页 |
| 3.1.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第27页 |
| 3.1.2 等离子发散光谱分析 | 第27-28页 |
| 3.1.3 铜钻矿石粒度特征 | 第28-30页 |
| 3.1.4 铜钴矿物相分析 | 第30-37页 |
| 3.2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4章 酸浸试验研究 | 第39-57页 |
| 4.1 粒度试验 | 第40-41页 |
| 4.2 温度试验 | 第41-43页 |
| 4.3 初始酸量试验 | 第43-44页 |
| 4.4 浸出时间试验 | 第44-45页 |
| 4.5 矿浆浓度试验 | 第45-47页 |
| 4.6 综合验证试验 | 第47-49页 |
| 4.7 粒度分布研究 | 第49-51页 |
| 4.8 萃余液回流试验 | 第51-52页 |
| 4.9 酸浸强化试验 | 第52-54页 |
| 4.9.1 氧化剂Fe_2(SO_4)_3强化浸出 | 第52-53页 |
| 4.9.2 还原剂Na_2SO_3强化酸浸 | 第53页 |
| 4.9.3 还原剂FeSO_4强化浸出 | 第53-54页 |
| 4.10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 第5章 高温YCH5O6细菌浸出试验研究 | 第57-73页 |
| 5.1 概述 | 第57页 |
| 5.2 细菌驯化试验 | 第57-65页 |
| 5.2.1 50℃下的细菌驯化试验1 | 第57-60页 |
| 5.2.2 50℃下的细菌驯化试验2 | 第60-62页 |
| 5.2.3 55 ℃下的细菌驯化试验 | 第62-65页 |
| 5.3 细菌浸出试验 | 第65-69页 |
| 5.3.1 初始酸量试验 | 第65-66页 |
| 5.3.2 矿浆浓度试验 | 第66-68页 |
| 5.3.3 温度试验 | 第68-69页 |
| 5.4 综合验证试验 | 第69-70页 |
| 5.5 添加培养基的细菌强化浸出 | 第70页 |
| 5.6 酸浸工艺与菌浸工艺的对比(65℃) | 第70-71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