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北缘鄂博梁地区古—新近系物源分析与沉积相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5页 |
1.1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目标 | 第11页 |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1-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2.2 关键技术 | 第12页 |
1.2.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4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4页 |
1.4 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14-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 | 第15-19页 |
2.1 沉积盆地演化 | 第15-16页 |
2.2 地层主要特征 | 第16-19页 |
2.2.1 古近系路乐河组 | 第17页 |
2.2.2 古近系下干柴沟组 | 第17-18页 |
2.2.3 新近系上干柴沟组 | 第18页 |
2.2.4 新近系下油砂山组 | 第18页 |
2.2.5 新近系上油砂山组 | 第18页 |
2.2.6 新近系狮子沟组 | 第18-19页 |
第3章 物源分析 | 第19-38页 |
3.1 重矿物 | 第19-28页 |
3.1.1 古近系重矿物特征 | 第20-26页 |
3.1.2 新近系重矿物特征 | 第26-28页 |
3.2 轻矿物组分特征 | 第28-29页 |
3.3 岩屑组分特征 | 第29-31页 |
3.4 稀土元素特征 | 第31-32页 |
3.5 阴极发光 | 第32-34页 |
3.5.1 鄂博梁地区古近系阴极发光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3.5.2 鄂博梁地区新近系阴极发光分布特征 | 第34页 |
3.6 地震资料 | 第34-36页 |
3.7 物源分区 | 第36-38页 |
3.7.1 鄂博梁地区古近系物源方向 | 第36-37页 |
3.7.2 鄂博梁地区新近系物源方向 | 第37-38页 |
第4章 沉积相特征 | 第38-67页 |
4.1 沉积相标志 | 第38-47页 |
4.1.1 沉积学标志 | 第38-42页 |
4.1.2 测井相标志 | 第42-44页 |
4.1.3 地震相标志 | 第44-47页 |
4.2 沉积相划分及其特征 | 第47-53页 |
4.2.1 冲积扇 | 第47-48页 |
4.2.2 扇三角洲 | 第48-49页 |
4.2.3 辫状河 | 第49-51页 |
4.2.4 辫状河三角洲 | 第51-52页 |
4.2.5 湖泊 | 第52-53页 |
4.3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53-54页 |
4.3.1. 鄂Ⅰ2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53-54页 |
4.3.2. 鄂深 1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54页 |
4.4 沉积相连井对比剖面分析 | 第54-57页 |
4.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57-61页 |
4.5.1 路乐河组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58页 |
4.5.2 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58页 |
4.5.3 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58-60页 |
4.5.4 上干柴沟组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60页 |
4.5.5 下油砂山组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60页 |
4.5.6 上油砂山组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60页 |
4.5.7 狮子沟组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60-61页 |
4.6 重点区域沉积微相特征 | 第61-64页 |
4.6.1 鄂博梁Ⅲ号构造带沉积微相特征 | 第61-62页 |
4.6.2 鄂博梁Ⅰ号构造带沉积微相特征 | 第62-64页 |
4.7 沉积模式 | 第64-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3-74页 |
附件1 | 第74-75页 |
附件2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