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三、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一章 :“诸夏不如夷狄”?——从中朝关系史料看朝鲜对华姿态 | 第20-43页 |
一、 明亡清替:朝鲜抉择两难 | 第20-22页 |
二、 文化认同:大中华失礼,小中华求诸已 | 第22-28页 |
三、 政治认同:清夷攘中国,“东夷”朝而不宗 | 第28-31页 |
四、 悲情与宣泄:燕行使节的诗性“正义” | 第31-39页 |
五、 声教异变:内化华夏,复省“自我” | 第39-43页 |
第二章 :礼义之殇,蛮貊之变:朝鲜燕行使节中华认同观的递嬗* | 第43-56页 |
一、 晚明华制渐失正统朝鲜俨然“礼义之邦” | 第44-47页 |
二、 王纲坠而蛮貊起,中华认同感沦丧 | 第47-50页 |
三、 燕行使节的诗性“正义” | 第50-53页 |
四、 臆想与镜像的交叠 | 第53-55页 |
五、 结语 | 第55-56页 |
第三章 :《家礼》东迁:建构文化自我的进路* | 第56-85页 |
一、 《家礼》与东亚文化共同体 | 第56-59页 |
二、 朝鲜礼学范式沿革与“声教”异变的进程 | 第59-71页 |
(一) 通论 | 第61-63页 |
(二) 诸先生礼说、问答 | 第63-64页 |
(三) 补苴 | 第64-66页 |
(四) 常变 | 第66-68页 |
(五) 祝辞、礼式 | 第68-70页 |
(六) 家范 | 第70-71页 |
三、 “礼义之邦”与“蛮貊之邦”的易位 | 第71-85页 |
第四章 :《家礼》国法化与士庶化:政治自我认同的三部曲 | 第85-97页 |
一、 家礼与国法之间的关系 | 第85-88页 |
二、 建构朝鲜前期国法体系的家礼 | 第88-92页 |
三、 礼讼的频起:朝鲜中期国法与家礼的分离 | 第92-95页 |
四、 朝鲜后期法典的修订与士礼的多元性 | 第95-97页 |
第五章 :从通制与典章看中国礼学的朝鲜化 | 第97-111页 |
一、 《经国大典》 | 第100-103页 |
二、 《国朝五礼仪》 | 第103-106页 |
三、 《国朝丧礼补编》 | 第106-108页 |
四、 《国朝丧礼补编》对《家礼》丧具的衍变与创发 | 第108-111页 |
结语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9页 |
致谢辞 | 第119-121页 |
硕士论文前期成果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