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4页 |
1.3 国内外热电冷联产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1.3.1 国内外热电冷联产的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1.3.2 国内外热电冷联产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 | 第17-20页 |
第2章 现有热电冷联产应用的原理与技术 | 第20-36页 |
2.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型热电冷联产的原理 | 第20-23页 |
2.1.1 热电冷联产的技术特点 | 第20-21页 |
2.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基本原理 | 第21-23页 |
2.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型热电冷联产系统的节能研究动态 | 第23-29页 |
2.2.1 制冷机性能系数 | 第23页 |
2.2.2 当量热力系数 | 第23-24页 |
2.2.3 节煤量 | 第24-25页 |
2.2.4 热电冷联供系统发电煤耗 | 第25-27页 |
2.2.5 发电量减少法 | 第27-29页 |
2.3 基于热电厂的热电冷联产节能分析 | 第29-36页 |
2.3.1 热电冷分产系统的一次能耗 | 第29-30页 |
2.3.2 热电联产冷分产系统的一次能耗 | 第30-32页 |
2.3.3 热电冷联产系统的一次能耗 | 第32-33页 |
2.3.4 联产与分产各系统各个部分一次能耗比较 | 第33-36页 |
第3章 低沸点工质动力制冷联合循环型热电冷联产的原理 | 第36-70页 |
3.1 理论循环 | 第36-61页 |
3.1.1 基本理论循环 | 第36-43页 |
3.1.2 双工质基本理论循环 | 第43-48页 |
3.1.3 再热循环 | 第48-52页 |
3.1.4 回热循环 | 第52-56页 |
3.1.5 压气机排气回热循环 | 第56-61页 |
3.2 实际循环 | 第61-70页 |
3.2.1 有摩擦阻力的实际循环过程 | 第62-65页 |
3.2.2 蒸发温度对循环的影响 | 第65-67页 |
3.2.3 冷凝温度对循环的影响 | 第67-70页 |
第4章 低沸点工质动力制冷联合循环型热电冷联产系统的节能分析 | 第70-76页 |
4.1 再热、回热循环的节能分析比较 | 第70-72页 |
4.2 动力部分与制冷部分熵增对热能利用系数影响的比较 | 第72-73页 |
4.3 新型热电冷联产与现有热电冷联产节能分析比较 | 第73-7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80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76-77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