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1-13页 |
1.2.1 研究区区域地质工作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区矿产地质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6-28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6-20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5页 |
2.2.1 区域地层 | 第20-21页 |
2.2.2 区域构造 | 第21-24页 |
2.2.2.1 褶皱 | 第23页 |
2.2.2.2 断裂 | 第23-24页 |
2.2.3 岩浆岩 | 第24-25页 |
2.3 构造演化与成矿 | 第25-26页 |
2.4 盆地演化与成矿 | 第26-27页 |
2.5 区域矿产特征 | 第27-28页 |
第3章 水泄铜钴矿床地质特征 | 第28-45页 |
3.1 矿区地质特征简况 | 第28-34页 |
3.1.1 矿区地层 | 第29-31页 |
3.1.2 矿区岩浆岩 | 第31页 |
3.1.3 矿区构造 | 第31-34页 |
3.1.3.1 褶皱 | 第31-33页 |
3.1.3.2 断裂 | 第33-34页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4-39页 |
3.2.1 矿体(化)特征 | 第34-35页 |
3.2.2 矿石物质组成 | 第35-36页 |
3.2.3 矿石结构构造 | 第36-38页 |
3.2.4 矿石品位 | 第38页 |
3.2.5 围岩蚀变特征 | 第38-39页 |
3.2.6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39页 |
3.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39-44页 |
3.3.1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39-41页 |
3.3.2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1页 |
3.3.3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1-42页 |
3.3.4 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42-44页 |
3.3.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42-43页 |
3.3.4.2 流体包裹体成分 | 第43页 |
3.3.4.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 第43-44页 |
3.4 矿床成矿年代 | 第44页 |
3.5 矿床成因 | 第44-45页 |
第4章 矿区控矿构造特征 | 第45-60页 |
4.1 矿区控矿构造特征 | 第45-53页 |
4.1.1 矿区褶皱构造特征 | 第45-47页 |
4.1.1.1 别咧梁子向斜 | 第45页 |
4.1.1.2 水泄派生背斜 | 第45-46页 |
4.1.1.3 次级纵向褶皱 | 第46页 |
4.1.1.4 横向叠加褶皱 | 第46-47页 |
4.1.2 矿区断裂构造特征 | 第47-52页 |
4.1.3 矿区控矿构造特征综述 | 第52页 |
4.1.4 构造变形序列 | 第52-53页 |
4.2 构造与地球化学的研究 | 第53-55页 |
4.3 构造控矿特征 | 第55-58页 |
4.3.1 导矿构造 | 第56页 |
4.3.2 布矿构造 | 第56页 |
4.3.3 容矿构造 | 第56-58页 |
4.3.3.1 断裂容矿 | 第56-57页 |
4.3.3.2 顺层剪切裂隙容矿 | 第57页 |
4.3.3.3 组合构造容矿 | 第57-58页 |
4.3.3.4 地层岩性容矿 | 第58页 |
4.4 结论 | 第58-60页 |
第5章 构造控矿模式及成矿规律 | 第60-68页 |
5.1 构造控矿作用 | 第60-62页 |
5.1.1 海西期—喜马拉雅早期形成区域推覆构造格架 | 第60-61页 |
5.1.2 海西期—喜马拉雅早期形成了矿区导矿构造 | 第61页 |
5.1.3 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早期完成矿区布矿、容矿构造的形成 | 第61-62页 |
5.2 水泄铜钴矿床成矿特征 | 第62页 |
5.3 水泄铜钴矿床构造成矿模式 | 第62-63页 |
5.4 找矿方向预测 | 第63-68页 |
5.4.1 水泄矿区找矿模型 | 第63-64页 |
5.4.2 研究区南段找矿预测 | 第64-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4-75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75-80页 |
附录A 地气测量元素含量值表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