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3页 |
图表目录 | 第13-16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8页 |
1.1 亚麻概况 | 第17-20页 |
1.1.1 亚麻的起源与分布 | 第17页 |
1.1.2 亚麻的重要价值及其生产现状 | 第17-20页 |
1.2 亚麻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2.1 我国亚麻种质资源的种类及分布 | 第20-21页 |
1.2.2 亚麻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 第21-22页 |
1.2.3 亚麻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 | 第22-24页 |
1.2.4 我国亚麻种质资源研究的不足和建议 | 第24-25页 |
1.3 亚麻分子标记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1.3.1 亚麻分子标记的开发现状 | 第25-26页 |
1.3.2 亚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6-27页 |
1.3.3 亚麻基因定位与辅助育种研究 | 第27-28页 |
1.3.4 亚麻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8-29页 |
1.4 关联分析 | 第29-34页 |
1.4.1 关联分析的原理 | 第29-30页 |
1.4.2 关联分析的策略 | 第30-32页 |
1.4.3 影响关联分析的因素 | 第32-33页 |
1.4.4 作物关联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35页 |
1.6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5-38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第二章 基于亚麻基因组序列的SSR标记的开发 | 第38-4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2.1.1 材料 | 第38页 |
2.1.2 SSR位点信息的搜索 | 第38-39页 |
2.1.3 SSR引物设计及挑选 | 第39页 |
2.1.4 SSR标记的筛选验证 | 第39页 |
2.1.5 SSR特征与其多态性的相关分析 | 第3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2.2.1 微卫星在亚麻EST序列和基因组序列中的分布频率 | 第39-41页 |
2.2.2 不同重复单位微卫星的SSR类型分布频率分析 | 第41-43页 |
2.2.3 微卫星重复单位拷贝数分布比较分析 | 第43页 |
2.2.4 亚麻候选SSR引物数据库的建立及SSR标记的筛选验证 | 第43-45页 |
2.2.5 SSR特征与其多态性的相关分析 | 第45-47页 |
2.3 讨论 | 第47-49页 |
2.3.1 亚麻基因组SSR和EST-SSR特征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2.3.2 亚麻基因组SSR引物开发 | 第48-49页 |
第三章 亚麻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关系的多重分析 | 第49-5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3.1.1 材料 | 第49页 |
3.1.2 方法 | 第49-5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6页 |
3.2.1 亚麻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 | 第50-52页 |
3.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52页 |
3.2.3 亚麻产量构成性状的通径分析 | 第52-55页 |
3.2.4 亚麻各性状对种子及纤维产量的决定程度分析 | 第55-56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56-58页 |
3.3.1 亚麻产量相关性状解析 | 第56页 |
3.3.2 亚麻产量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基于农艺性状的亚麻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8-69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58-60页 |
4.1.1 材料 | 第58-59页 |
4.1.2 方法 | 第59-6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7页 |
4.2.1 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 | 第60-61页 |
4.2.2 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 | 第61-62页 |
4.2.3 不同地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 第62-64页 |
4.2.4 不同地区亚麻种质资源的表型聚类分析 | 第64-65页 |
4.2.5 亚麻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65-67页 |
4.2.6 亚麻初级核心种质的建立及检验 | 第67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67-69页 |
4.3.1 亚麻种质资源的表型变异水平及其多样性评价 | 第67-68页 |
4.3.2 亚麻种质资源表型变异主成分分析 | 第68页 |
4.3.3 亚麻初级核心种质的构建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基于SSR标记的亚麻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69-79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69-72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69页 |
5.1.2 方法 | 第69-7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7页 |
5.2.1 遗传变异分析 | 第72页 |
5.2.2 种质群地区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 | 第72-73页 |
5.2.3 不同地理来源群体间聚类分析 | 第73-74页 |
5.2.4 基于SSR标记的主成分分析 | 第74-75页 |
5.2.5 群组结构分析 | 第75-77页 |
5.2.6 遗传相似系数及聚类分析 | 第77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77-79页 |
5.3.1 SSR标记的对亚麻资源的检测能力 | 第77-78页 |
5.3.2 基于SSR标记分析的不同地区亚麻种质遗传多样性的比较 | 第78页 |
5.3.3 基于SSR标记的亚麻种质资源的聚类和群组结构分析 | 第78-79页 |
第六章 亚麻产量相关性状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79-104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6.1.1 材料 | 第79-80页 |
6.1.2 方法 | 第80-81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1-102页 |
6.2.1 亚麻SSR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81-82页 |
6.2.2 群体结构分析 | 第82-86页 |
6.2.3 SSR位点与亚麻表型性状关联分析 | 第86-99页 |
6.2.4 优异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的确定 | 第99-102页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102-104页 |
6.3.1 关联分析群体的构建 | 第102页 |
6.3.2 关联分析的群体结构 | 第102-103页 |
6.3.3 优异关联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 | 第103-104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104-106页 |
7.1 基于亚麻基因组序列的SSR标记的开发 | 第104页 |
7.2 亚麻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 第104页 |
7.3 基于农艺性状的亚麻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04-105页 |
7.4 基于SSR标记的亚麻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05页 |
7.5 亚麻产量相关性状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105-106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2页 |
附录 | 第122-150页 |
附表 | 第122-149页 |
附图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个人简介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