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论文目录 | 第8-12页 |
0 前言 | 第12-25页 |
0.1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0.2.1 金融转型理论的基础 | 第13-14页 |
0.2.2 金融发展和改革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4页 |
0.2.3 金融转型的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 | 第14-15页 |
0.2.4 影响金融转型的深层原因:制度 | 第15-17页 |
0.3 基本思路 | 第17-20页 |
0.4 体系结构 | 第20-23页 |
0.5 金融转型理论的逻辑结构 | 第23-24页 |
0.6 论文创新点 | 第24-25页 |
1 金融转型的起点:外在货币模型 | 第25-39页 |
1.1 计划体制下的外在货币模型 | 第25-27页 |
1.2 外在货币模型中的域 | 第27-36页 |
1.2.1 组织域:准水平层级制 | 第28-32页 |
1.2.2 交易域:限额交易 | 第32-33页 |
1.2.3 社会交换域:意识形态灌输 | 第33-34页 |
1.2.4 政治域:准发展型国家 | 第34-36页 |
1.3 外在货币模型的内在一致性 | 第36-39页 |
2 外在货币模型中的外在货币及其运行 | 第39-51页 |
2.1 外在货币模型中的三种外在货币 | 第39-41页 |
2.2 外在货币的属性 | 第41-43页 |
2.3 外在货币的标签 | 第43-47页 |
2.3.1 工资标签 | 第44-45页 |
2.3.2 非工资标签 | 第45-46页 |
2.3.3 带标签的货币对外在货币模型的整合 | 第46-47页 |
2.4 外在货币的运行:限额交易和金融抑制 | 第47-51页 |
2.4.1 限额交易 | 第47-48页 |
2.4.2 金融抑制 | 第48-51页 |
3 第一次金融转型的动因 | 第51-61页 |
3.1 外在货币模型中低效率的金融安排 | 第51-53页 |
3.1.1 低效率金融安排 | 第51-52页 |
3.1.2 政治约束对金融转型的意义 | 第52-53页 |
3.2 外在货币模型的意识形态危机:主观博弈分析 | 第53-57页 |
3.2.1 意识形态危机与外在货币模型制度演进 | 第54-55页 |
3.2.2 共有信念危机的长期存在及其扩散 | 第55-57页 |
3.3 激励机制改变与银行产生 | 第57-61页 |
3.3.1 意识形态危机与相关域的变化 | 第57-58页 |
3.3.2 准发展型国家困境和银行产生 | 第58-61页 |
4 第一次金融转型: | 第61-82页 |
4.1 “体制内银行”的产生和银行中介的形成 | 第62-68页 |
4.1.1 银行体系从政治域中的脱胎和发展 | 第62-64页 |
4.1.2 政府与银行的纵向信用联系 | 第64-66页 |
4.1.3 企业的松绑与重新捆绑:“移植性嵌入” | 第66-68页 |
4.2 外在货币向内在货币转化 | 第68-74页 |
4.2.1 外在货币内在化的载体-银行体系 | 第68-70页 |
4.2.2 外在货币内在化促进经济增长 | 第70-72页 |
4.2.3 性质改变中的货币是联结新旧体制的中介 | 第72-74页 |
4.3 从政府中介到银行中介过程中融资惯例的改变 | 第74-82页 |
4.3.1 关系型融资机理及其与银行中介的互补性 | 第74-77页 |
4.3.2 关系型融资租金 | 第77-78页 |
4.3.3 政府金融政策-金融约束 | 第78-80页 |
4.3.4 银行软预算约束 | 第80-82页 |
5 第二次金融转型的动因 | 第82-88页 |
5.1 实体经济变动 | 第83-86页 |
5.1.1 实体经济变化对银行体系转型的需求 | 第84页 |
5.1.2 实体经济变动对货币内在化渠道转型的需求 | 第84-85页 |
5.1.3 实体经济变化对关系型融资转型的需求 | 第85-86页 |
5.2 政府预算约束硬化 | 第86-88页 |
5.2.1 财政约束和金融约束硬化是金融成功转型的关键 | 第86页 |
5.2.2 硬化预算约束符合政府效用函数 | 第86-88页 |
6 第二次金融转型 | 第88-100页 |
6.1 市场化多元化银行体系的建立 | 第88-93页 |
6.1.1 从组织域到交易域:体制内银行体系的市场化 | 第89-90页 |
6.1.2 体制外银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 第90页 |
6.1.3 组织信息结构的变化 | 第90页 |
6.1.4 银行竞争的利弊 | 第90-93页 |
6.2 从银行中介到金融中介 | 第93-97页 |
6.2.1 预算约束硬化与治理结构改变 | 第93-94页 |
6.2.2 关系型融资危机:体制内银行信贷萎缩 | 第94-95页 |
6.2.3 证券市场的内生性和优势发挥的阶段性 | 第95-96页 |
6.2.4 银行体系与证券市场的竞争 | 第96-97页 |
6.3 内在货币确立主体地位 | 第97-100页 |
6.3.1 外在货币内在化载体-金融体系 | 第97-98页 |
6.3.2 货币逐利是内在化的动力 | 第98页 |
6.3.3 金融资产多元化 | 第98-99页 |
6.3.4 金融转型理论框架小结 | 第99-100页 |
7 中国金融转型综述 | 第100-138页 |
7.1 中国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与金融 | 第100-105页 |
7.1.1 计划体制的经济运行:政府中介 | 第100-102页 |
7.1.2 外在货币及其标签 | 第102-103页 |
7.1.3 金融抑制 | 第103-105页 |
7.2 中国第一次金融转型 | 第105-119页 |
7.2.1 转型动因:意识形态危机、激励问题、政府策略性行动 | 第105-108页 |
7.2.2 国家专业银行的产生与扩展 | 第108-112页 |
7.2.3 贷管理体制演进与货币渐进内在化 | 第112-116页 |
7.2.4 源配置由政府中介转变为银行中介 | 第116-119页 |
7.3 中国第二次金融转型 | 第119-128页 |
7.3.1 转型动因:货币化租金消失 | 第120-122页 |
7.3.2 银行体系规范化、市场化、多元化 | 第122-125页 |
7.3.3 货币内在化机制确立 | 第125-126页 |
7.3.4 资源配置活动从组织域到交易域的变迁 | 第126-128页 |
7.4 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脱节 | 第128-138页 |
7.4.1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的表现 | 第128-132页 |
7.4.2 加入WTO后“脱节”加剧 | 第132-134页 |
7.4.3 “脱节”的机理 | 第134-135页 |
7.4.4 对策思路与政策建议 | 第135-138页 |
8 中国金融转型三条主线的理论和实证考察 | 第138-158页 |
8.1 中国银行体系演进的理论与实证考察 | 第138-146页 |
8.1.1 市场结构取向的银行改革及其不确定性 | 第138-139页 |
8.1.2 治理结构取向的银行改革及其复杂性 | 第139-140页 |
8.1.3 两种银行改革思路在中国的讨论 | 第140-141页 |
8.1.4 中国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 | 第141-146页 |
8.2 中国外在货币向内在货币演进的考察 | 第146-148页 |
8.3 中国银行金融功能演进的理论与实证考察 | 第148-158页 |
8.3.1 中国银行金融功能与经济增长 | 第148-150页 |
8.3.2 中国银行金融功能与资金闲置(银行存差) | 第150-153页 |
8.3.3 中国银行金融功能演进的制度轨迹 | 第153-155页 |
8.3.4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55-15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8-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