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研究施工现状概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第2章 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特征 | 第16-20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6-17页 |
2.2 涵址区岩土工程条件 | 第17-18页 |
2.3 地基岩土评价 | 第18-19页 |
2.4 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框架箱涵结构几何参数初步设计及结构理论计算 | 第20-37页 |
3.1 结构方案比选 | 第20-21页 |
3.2 钢筋混凝土框架箱涵结构初步设计 | 第21-28页 |
3.2.1 初步设计具体方案 | 第21页 |
3.2.2 框架箱涵结构受力分析及结构设计 | 第21-28页 |
3.3 框架涵结构内力理论计算分析 | 第28-31页 |
3.4 线路加固设计 | 第31-34页 |
3.4.1 挖孔桩设计(?) | 第32页 |
3.4.2 线路加固设计 | 第32-34页 |
3.5 附属部分设计 | 第34页 |
3.6 顶进施工设计 | 第34-36页 |
3.7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顶进施工中框架箱涵结构内力数值分析 | 第37-53页 |
4.1 概述 | 第37页 |
4.2 顶进施工中框架箱涵数值计算模型 | 第37-38页 |
4.3 框架箱涵顶进过程数值模拟 | 第38-52页 |
4.3.1 数值模拟概述 | 第38页 |
4.3.2 有限单元法概述 | 第38页 |
4.3.3 模拟软件ABAQUS | 第38-39页 |
4.3.4 三维模型建立 | 第39-41页 |
4.3.5 模型分析步骤 | 第41-52页 |
4.4 数值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 第52页 |
4.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顶进施工技术 | 第53-58页 |
5.1 顶进法概况 | 第53页 |
5.1.1 顶进法发展 | 第53页 |
5.1.2 框架箱涵顶进施工方式 | 第53页 |
5.2 顶入法施工工艺 | 第53-58页 |
5.2.1 线路加固 | 第53-54页 |
5.2.2 工作基坑制作 | 第54页 |
5.2.3 箱涵顶进滑板制作 | 第54-55页 |
5.2.4 顶进后背及后背梁施工 | 第55页 |
5.2.5 箱涵涵身预制施工 | 第55页 |
5.2.6 箱涵涵身顶进施工 | 第55-56页 |
5.2.7 箱涵顶进施工技术要点 | 第56页 |
5.2.8 框架箱涵顶进施工注意事项 | 第56-58页 |
第6章 路基顶进施工措施 | 第58-61页 |
6.1 概述 | 第58页 |
6.2 铁路路基预支护加固 | 第58-59页 |
6.2.1 铁路路基支护 | 第58-59页 |
6.3 软弱地基土强化加固 | 第59页 |
6.3.1 软土地基减小工后沉降措施 | 第59页 |
6.4 框架涵结构与构造强化措施 | 第59-61页 |
第7章 设计及施工效果监测评估 | 第61-64页 |
7.1 监测评估目的 | 第61页 |
7.2 箱涵及路基变形沉降监测与评估 | 第61-62页 |
7.2.1 沉降观测点设置 | 第61页 |
7.2.2 沉降过程控制措施 | 第61-62页 |
7.3 箱涵裂纹监测结果 | 第62-63页 |
7.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8.1 结论 | 第64-65页 |
8.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