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树州典型崩塌变形破坏模式与过程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崩塌灾害的分类 | 第11页 |
1.2.2 崩塌落石的运动特征 | 第11-12页 |
1.2.3 崩塌灾害的影响因素和变形破坏模式 | 第12-13页 |
1.2.4 崩塌灾害的防治措施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 第16-29页 |
2.1 气象、水文 | 第16-18页 |
2.1.1 气象 | 第16-17页 |
2.1.2 水文 | 第17-18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19-21页 |
2.4 地质构造 | 第21-23页 |
2.4.1 地质构造 | 第21-22页 |
2.4.2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 第22-23页 |
2.5 岩土体特征 | 第23-25页 |
2.5.1 岩体类型和工程地质特征 | 第23页 |
2.5.2 土体类型和工程地质特征 | 第23-25页 |
2.6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26页 |
2.7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崩塌灾害特征 | 第29-42页 |
3.1 研究区崩塌灾害的类型 | 第29-31页 |
3.1.1 按物质组成划分 | 第29页 |
3.1.2 按崩塌体规模划分 | 第29-30页 |
3.1.3 按变形破坏模式划分 | 第30-31页 |
3.2 研究区崩塌灾害形成条件 | 第31-38页 |
3.2.1 崩塌灾害形成的基础地质条件分析 | 第31-35页 |
3.2.1.1 地形地貌 | 第31-33页 |
3.2.1.2 地层岩性及岩土体结构 | 第33-34页 |
3.2.1.3 地质构造 | 第34-35页 |
3.2.2 崩塌灾害形成的引发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3.2.2.1 水的作用 | 第35-36页 |
3.2.2.2 冻融作用 | 第36页 |
3.2.2.3 地震效应 | 第36-37页 |
3.2.2.4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7-38页 |
3.3 研究区崩塌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 第38-42页 |
3.3.1 崩塌灾害的空间发育分布规律 | 第38-40页 |
3.3.2 崩塌灾害的时间发育分布规律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研究区典型崩塌灾害变形破坏模式和过程分析 | 第42-60页 |
4.1 崩塌灾害变形破坏模式概述 | 第42-44页 |
4.2 典型倾倒式崩塌的变形破坏模式和过程 | 第44-48页 |
4.2.1 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第45-47页 |
4.2.2 变形破坏过程分析 | 第47-48页 |
4.3 典型滑移式崩塌的变形破坏模式和过程 | 第48-52页 |
4.3.1 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第49-51页 |
4.3.2 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第51-52页 |
4.4 典型拉裂式崩塌的变形破坏模式和过程 | 第52-55页 |
4.4.1 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第52-54页 |
4.4.2 变形破坏过程分析 | 第54-55页 |
4.5 典型错断式崩塌的变形破坏模式和过程 | 第55-59页 |
4.5.1 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第56-58页 |
4.5.2 变形破坏过程分析 | 第58-59页 |
4.6 小节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研究区典型崩塌灾害防治措施及方案 | 第60-70页 |
5.1 崩塌灾害防治措施 | 第60-65页 |
5.1.1 防治原则 | 第60-61页 |
5.1.2 防治措施 | 第61-65页 |
5.2 研究区典型崩塌灾害治理方案 | 第65-69页 |
5.2.1 熵权多目标决策法原理 | 第65-67页 |
5.2.2 研究区典型崩塌灾害治理方案优选 | 第67-69页 |
5.3 研究区典型崩塌灾害防治措施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