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中国处于高速城市化、深度城市化阶段 | 第10页 |
1.1.2 后工业社会到来 | 第10页 |
1.1.3 公平、正义、互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3.1 休闲的含义 | 第12页 |
1.3.2 空间、城市休闲空间 | 第12-13页 |
1.3.3 空间建构与再建构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4.1 近代城市休闲空间研究历程 | 第14-15页 |
1.4.2 城市休闲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9页 |
1.5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0页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研究 | 第22-28页 |
2.1 城市休闲空间的社会(再)生产 | 第22-24页 |
2.1.1 空间生产理论产生与研究应用 | 第22-23页 |
2.1.2 城市休闲空间的社会生产 | 第23页 |
2.1.3 城市休闲空间中的社会再生产 | 第23-24页 |
2.2 城市休闲空间中“空间正义”的范畴 | 第24-28页 |
2.2.1 正义论 | 第24页 |
2.2.2“空间正义”的内涵与相关研究应用 | 第24-25页 |
2.2.3 城市休闲空间中“空间正义”的范畴 | 第25-28页 |
第3章 古泉州城市休闲空间建构分析 | 第28-46页 |
3.1 古泉州城市空间发展概述 | 第28-31页 |
3.2 构成与基本休闲活动 | 第31-39页 |
3.2.1 园林 | 第31-34页 |
3.2.2 寺观 | 第34-36页 |
3.2.3 别馆、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 | 第36-37页 |
3.2.4 酒肆茶坊 | 第37页 |
3.2.5 街巷河道线状休闲空间 | 第37-39页 |
3.3 空间形态特征 | 第39-42页 |
3.3.1 分布格局 | 第39-41页 |
3.3.2“天人合一”的意境追求 | 第41-42页 |
3.3.3 商业依附性与功能复合性 | 第42页 |
3.4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6页 |
3.4.1 商贸发展 | 第42页 |
3.4.2 城市治理制度 | 第42-43页 |
3.4.3 文化发展 | 第43-46页 |
第4章 近现代泉州城市休闲空间建构 | 第46-68页 |
4.1 近代以来泉州城市休闲空间建构过程概述 | 第46-48页 |
4.1.1 民国时期 | 第46-47页 |
4.1.2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 | 第47页 |
4.1.3 改革开放以来 | 第47-48页 |
4.2 当前泉州城市休闲空间的构成与分布状况 | 第48-54页 |
4.2.1 研究区域当前概况 | 第48页 |
4.2.2 商业性城市休闲空间的构成与分布 | 第48-50页 |
4.2.3 公共供给性城市休闲空间的构成与分布 | 第50-54页 |
4.3 当前泉州城市休闲空间的总体特征与发展趋势 | 第54-56页 |
4.3.1 中心城区集聚,逐步向东部扩张 | 第54页 |
4.3.2 基本形成“一区一带”的城市休闲空间格局 | 第54-55页 |
4.3.3 传统与现代休闲方式相互交融 | 第55-56页 |
4.4 典型泉州城市休闲空间的考察——空间生产与“空间正义”的视角 | 第56-66页 |
4.4.1 物质空间表意丰富、变迁显著 | 第56-58页 |
4.4.2 泉州城市休闲空间功能的变迁 | 第58-62页 |
4.4.3 资本、消费驱动下的城市休闲空间建构 | 第62-65页 |
4.4.4 城市休闲空间的分离 | 第65-66页 |
4.5 小结 | 第66-68页 |
4.5.1 商品经济是泉州城市休闲空间建构的根本推动力 | 第66页 |
4.5.2 文化流动下的城市休闲空间建构 | 第66-67页 |
4.5.3 政策对城市休闲空间建构的推动作用 | 第67-68页 |
第5章 泉州城市休闲空间再建构 | 第68-76页 |
5.1 理想的空间再建构 | 第68-69页 |
5.1.1 理想空间再建构的依据 | 第68-69页 |
5.1.2 利益主体互动的建构模式 | 第69页 |
5.1.3 灵活多变的再建构手法 | 第69页 |
5.2 再建构的理念 | 第69-70页 |
5.2.1 公平正义的空间再建构理念 | 第69-70页 |
5.2.2 人本主义的空间再建构理念 | 第70页 |
5.3 泉州城市休闲空间再建构的内容 | 第70-76页 |
5.3.1 物质空间再建构 | 第70-73页 |
5.3.2 泉州城市休闲空间的建构模式的优化 | 第73页 |
5.3.3 流动的文化——泉州城市历史与未来的承接的途径 | 第73-74页 |
5.3.4 整合城市大事件,营销“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城市空间形象 | 第74-76页 |
第6章 结语 | 第76-80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6-78页 |
6.1.1 对城市休闲空间及其“空间正义”范畴的理解与界定 | 第76页 |
6.1.2 纵向维度泉州城市休闲空间建构历程的剖析 | 第76-77页 |
6.1.3 横向维度对当前泉州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 | 第77页 |
6.1.4 泉州城市休闲空间再建构的内容与方向 | 第77-78页 |
6.2 讨论:虚拟空间与城市休闲空间再建构 | 第78页 |
6.2.1 对虚拟空间的认识 | 第78页 |
6.2.2 虚拟空间对城市休闲空间的影响 | 第78页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附录A | 第88-9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