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史及其技术原理 | 第12-13页 |
1.2.1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史 | 第12-13页 |
1.2.2 锂离子电池技术原理 | 第13页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概述 | 第13-17页 |
1.3.1 层状结构化合物(LiMO2) | 第14页 |
1.3.2 尖晶石结构化合物(LiM2O4) | 第14-15页 |
1.3.3 橄榄石结构化合物(LiMPO4) | 第15-16页 |
1.3.4 其他类型的正极材料 | 第16-17页 |
1.3.5 不同类别正极材料的比较 | 第17页 |
1.4 层状结构正极材料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4.1 层状材料的富锂化改性 | 第18页 |
1.4.2 层状材料的包覆改性 | 第18-19页 |
1.4.3 层状材料的掺杂改性 | 第19-20页 |
1.4.4 新型层状材料的研究 | 第20-21页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2.1 实验药品及材料 | 第22-23页 |
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3 物理性质分析测试手段 | 第24-25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分析 | 第24页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4页 |
2.3.3 热重分析 | 第24页 |
2.3.4 比表面积分析 | 第24-25页 |
2.4 电极的制备与电池组装 | 第25-26页 |
2.4.1 活性物质的制备 | 第25-26页 |
2.4.2 电极的制备 | 第26页 |
2.4.3 电池的组装 | 第26页 |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手段 | 第26-29页 |
2.5.1 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26-27页 |
2.5.2 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 | 第27-28页 |
2.5.3 恒电流间歇滴定测试(GITT) | 第28-29页 |
第3章 富锰Li-Fe-Ni-Mn-O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29-52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pH对溶胶凝胶法制备富锰Li-Fe-Ni-Mn-O材料的影响 | 第29-36页 |
3.2.1 pH对水浴过程以及溶胶-凝胶过程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2 不同pH值合成的材料微观形貌表征 | 第31-32页 |
3.2.3 不同pH值合成的材料微观结构表征 | 第32-33页 |
3.2.4 不同pH合成的材料电化学性能比较 | 第33-36页 |
3.3 锂盐与过渡金属盐配比对材料的影响 | 第36-41页 |
3.3.1 不同锂盐与过渡金属盐配比合成的材料微观形貌表征 | 第36页 |
3.3.2 不同锂盐与过渡金属盐配比合成的材料微观结构表征 | 第36-39页 |
3.3.3 不同锂盐与过渡金属盐配比合成的材料电化学性能比较 | 第39-41页 |
3.4 不同合成方法对材料的影响 | 第41-50页 |
3.4.1 不同合成方法合成的材料微观形貌表征 | 第43页 |
3.4.2 不同合成方法合成的材料微观结构表征 | 第43-45页 |
3.4.3 不同合成方法合成的材料电化学性能比较 | 第45-47页 |
3.4.4 电化学阻抗谱解析不同制备方法对材料性能影响的原因 | 第47-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富锰Li-Fe-Ni-Mn-O材料的包覆改性研究 | 第52-80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ZnO包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52-61页 |
4.2.1 不同ZnO含量包覆的材料微观形貌表征 | 第52-54页 |
4.2.2 不同ZnO含量包覆的材料微观结构表征 | 第54-56页 |
4.2.3 不同ZnO含量包覆的材料电化学性能比较 | 第56-59页 |
4.2.4 电化学阻抗谱解析ZnO包覆对材料性能影响的原因 | 第59-61页 |
4.3 CuO包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61-70页 |
4.3.1 不同CuO含量包覆的材料微观形貌表征 | 第61-63页 |
4.3.2 不同CuO含量包覆的材料微观结构表征 | 第63-65页 |
4.3.3 不同CuO含量包覆的材料电化学性能比较 | 第65-68页 |
4.3.4 电化学阻抗谱解析CuO包覆对材料性能影响的原因 | 第68-70页 |
4.4 Al_2O_3包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70-78页 |
4.4.1 不同Al_2O_3含量包覆的材料微观形貌表征 | 第71-72页 |
4.4.2 不同Al_2O_3含量包覆的材料微观结构表征 | 第72-73页 |
4.4.3 不同Al_2O_3含量包覆的材料电化学性能比较 | 第73-76页 |
4.4.4 电化学阻抗谱解析Al_2O_3包覆对材料性能影响的原因 | 第76-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富锰Li-Fe-Ni-Mn-O材料的掺杂改性研究 | 第80-107页 |
5.1 引言 | 第80页 |
5.2 Al替代Mn对富锰Li-Fe-Ni-Mn-O材料的影响 | 第80-85页 |
5.2.1 不同含量Al替代Mn的材料微观形貌表征 | 第80-82页 |
5.2.2 不同含量Al替代Mn的材料微观结构表征 | 第82-83页 |
5.2.3 不同含量Al替代Mn的材料电化学性能比较 | 第83-85页 |
5.3 Al替代Fe对富锰Li-Fe-Ni-Mn-O材料的影响 | 第85-96页 |
5.3.1 不同含量Al替代Fe的材料微观形貌表征 | 第85-88页 |
5.3.2 不同含量Al替代Fe的材料微观结构表征 | 第88-89页 |
5.3.3 不同含量Al替代Fe的材料电化学性能比较 | 第89-91页 |
5.3.4 电化学阻抗解析部分Al替代Fe对材料性能影响的原因 | 第91-96页 |
5.4 Na替代Li对富锰Li-Fe-Ni-Mn-O材料的影响 | 第96-105页 |
5.4.1 不同含量Na替代Li的材料微观形貌表征 | 第96-98页 |
5.4.2 不同含量Na替代Li的材料微观结构表征 | 第98-100页 |
5.4.3 不同含量Na替代Li的材料电化学性能比较 | 第100-10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