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水下基础论文--降水论文

潜水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降水开挖引起的变形研究

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6页
主要变量符号说明第25-31页
第1章 绪论第31-47页
    1.1 研究背景第31-32页
    1.2 研究意义第32-3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35-45页
        1.3.1 基坑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研究现状第35-42页
        1.3.2 基坑降水引起的建(构)筑物沉降研究现状第42-44页
        1.3.3 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研究现状第44-45页
        1.3.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45页
    1.4 研究内容第45-46页
    1.5 研究技术路线第46-47页
第2章 潜水地区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抽水试验及其简化计算第47-78页
    2.1 地下水井流理论第47-50页
        2.1.1 地下水的井流理论第47-49页
        2.1.2 地下水流的群井理论第49-50页
    2.2 潜水地区深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抽水试验设计第50-53页
        2.2.1 抽水试验原理第50页
        2.2.2 抽水试验目的第50-51页
        2.2.3 抽水井的选择第51页
        2.2.4 抽水试验方案第51-52页
        2.2.5 试验要求及注意事项第52页
        2.2.6 试验进度第52-53页
    2.3 试验场地工程概况第53-58页
        2.3.1 拟建工程概况第53页
        2.3.2 场地气象及水文条件第53-54页
        2.3.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第54-55页
        2.3.4 车站基坑降水设计方案第55-56页
        2.3.5 监测方案第56-58页
    2.4 抽降水试验分析第58-67页
        2.4.1 单井抽水后井周地下水位监测结果分析第58-59页
        2.4.2 单井抽水后井周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分析第59-61页
        2.4.3 群井降水后井周地下水位监测结果分析第61-63页
        2.4.4 群井降水后井周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分析第63-65页
        2.4.5 基坑降水中的群井效应表现第65-66页
        2.4.6 修正水文地质参数第66-67页
    2.5 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简化计算第67-77页
        2.5.1 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规范算法第67页
        2.5.2 Dupuit假设第67-69页
        2.5.3 潜水井流降落漏斗曲线方程的推导第69-74页
        2.5.4 井周任意( S )点沉降量的简化计算第74-76页
        2.5.5 降水后井周沉降量计算的对比分析第76-77页
    2.6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3章 考虑疏干带非饱和土影响下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计算方法第78-100页
    3.1 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机理分析第78-79页
    3.2 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第79-85页
        3.2.1 非饱和土的构成第79-80页
        3.2.2 非饱和土的关键物理力学指标及其意义第80-81页
        3.2.3 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第81-85页
    3.3 井周任意点( S )由降水引起的沉降量计算第85-86页
    3.4 工程算例概况第86页
    3.5 井周原状非饱和土体有效应力参数 χ的确定第86-88页
    3.6 井周原状非饱和土基质吸力量测室内实验第88-96页
        3.6.1 非饱和土基质吸力的量测方法第89-90页
        3.6.2 实验仪器第90-92页
        3.6.3 实验试样的制备第92-93页
        3.6.4 实验步骤第93页
        3.6.5 实验注意事项第93页
        3.6.6 实验数据分析第93-95页
        3.6.7 井周原状非饱和土基质吸力的确定第95-96页
    3.7 工程算例计算结果分析第96-98页
        3.7.1 考虑疏干带非饱和土影响下沉降量的计算结果第96-97页
        3.7.2 降水后井周沉降量的对比分析第97-98页
    3.8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4章 考虑渗流力作用下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计算方法第100-112页
    4.1 地下水渗流力学原理第100-104页
        4.1.1 地下水在多孔介质中的运动第100-102页
        4.1.2 地下水渗流的基本概念第102页
        4.1.3 地下水渗流作用力第102-103页
        4.1.4 地下水渗流作用力的方向第103-104页
    4.2 考虑渗流力作用下基坑降水引起土层变形的机理分析第104页
    4.3 渗流力的应力转换第104-107页
    4.4 考虑渗流力作用下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计算第107-109页
    4.5 工程算例计算结果分析第109-111页
        4.5.1 工程概况第109页
        4.5.2 考虑渗流力作用下沉降量的计算结果第109-110页
        4.5.3 降水后沉降量的对比分析第110-111页
    4.6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5章 基坑降水引起周围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计算方法第112-136页
    5.1 降水引起桩基础沉降的机理分析第112-113页
    5.2 降水后桩基础中性点位置的确定第113-115页
        5.2.1 确定中性点位置的理论近似解第113-114页
        5.2.2 按经验取值第114-115页
        5.2.3 渐次趋近-迭代法求中性点位置及桩顶沉降第115页
    5.3 降水引起的桩侧负摩阻力及下拉荷载的计算第115-118页
        5.3.1 降水诱发单桩负摩阻力的计算方法第116页
        5.3.2 考虑群桩效应时降水诱发桩基础下拉荷载的计算方法第116-117页
        5.3.3 考虑群桩效应下降水诱发负摩阻力产生的附加应力计算第117页
        5.3.4 降水引发桩基础沉降的改进计算模型第117-118页
    5.4 降水诱发单桩沉降的计算方法第118-121页
        5.4.1 桩身压缩量sS的计算第118页
        5.4.2 桩端压缩沉降量bS的规范简化算法第118-119页
        5.4.3 桩底以下桩土失水压密沉降wS的计算第119-120页
        5.4.4 基坑降水引起的单桩不均匀沉降计算第120-121页
    5.5 降水诱发群桩沉降的计算方法第121-125页
        5.5.1 群桩沉降的计算理论第121-122页
        5.5.2 降水诱发群桩沉降的计算方法第122-124页
        5.5.3 基坑降水引起的群桩不均匀沉降计算第124-125页
    5.6 无中性点时基础桩的沉降计算第125页
        5.6.1 中性点在桩顶时降水诱发桩基沉降的计算方法第125页
        5.6.2 中性点在桩底时降水诱发桩基沉降的计算方法第125页
    5.7 其他型式浅基础的等效刚度法第125-126页
    5.8 计算程序第126-127页
    5.9 工程实例分析第127-133页
        5.9.1 工程概况第127页
        5.9.2 场地气象及水文条件第127-128页
        5.9.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第128-129页
        5.9.4 场地周边建筑物概况第129-132页
        5.9.5 车站基坑降水设计方案第132页
        5.9.6 基坑降水引起周围建筑物沉降的实例计算第132-133页
    5.10 本章小结第133-136页
第6章 基坑降水引起周围地面及建筑物沉降的数值模拟研究第136-171页
    6.1 有限差分法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第136-138页
        6.1.1 FLAC3D简介第136-137页
        6.1.2 FLAC3D的应用范围第137页
        6.1.3 FLAC3D优缺点第137-138页
        6.1.4 FLAC3D求解流程第138页
    6.2 基坑降水引起周围地面沉降的数值模型建立第138-141页
        6.2.1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第138-139页
        6.2.2 边界条件第139页
        6.2.3 本构模型的选取第139页
        6.2.4 计算参数的选定第139页
        6.2.5 降水过程的实现第139-141页
    6.3 基坑降水引起周围地面沉降的数值模拟分析第141-154页
        6.3.1 初始应力平衡第141-143页
        6.3.2 各级降深下地应力的计算结果分析第143-145页
        6.3.3 各级降深下孔压的计算结果分析第145-148页
        6.3.4 各级降深下饱和度的计算结果分析第148-150页
        6.3.5 各级降深下沉降量的计算结果分析第150-154页
    6.4 基坑降水引起周围建筑物沉降的数值模型建立第154-157页
        6.4.1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第154-155页
        6.4.2 边界条件第155页
        6.4.3 本构模型的选取第155页
        6.4.4 计算参数的选定第155-156页
        6.4.5 降水过程的实现第156-157页
    6.5 基坑降水引起周围建筑物沉降的数值模拟分析第157-169页
        6.5.1 初始应力平衡第157-159页
        6.5.2 各级降深下地应力的计算结果分析第159-161页
        6.5.3 各级降深下孔压的计算结果分析第161-162页
        6.5.4 各级降深下饱和度的计算结果分析第162-164页
        6.5.5 各级降深下沉降量的计算结果分析第164-166页
        6.5.6 降水历程中建筑物各角点的沉降量计算结果分析第166页
        6.5.7 桩身受力分析第166-169页
    6.6 本章小结第169-171页
第7章 基坑降水引起周围地面及建筑物沉降的现场监测研究第171-187页
    7.1 监测准则第171-172页
        7.1.1 监测目的第171-172页
        7.1.2 监测依据第172页
    7.2 地下水位的监测方法第172-175页
        7.2.1 监测原理及方法第173页
        7.2.2 监测点的布设第173-174页
        7.2.3 监测数据的处理及分析第174-175页
    7.3 地表沉降量的监测方法第175-177页
        7.3.1 监测原理第175-176页
        7.3.2 监测方法第176页
        7.3.3 监测频率及精度第176页
        7.3.4 监测范围第176页
        7.3.5 测点的布设第176-177页
        7.3.6 监测要求第177页
        7.3.7 监测数据的处理及分析第177页
    7.4 建筑物变形的监测方法第177-179页
        7.4.1 监测范围第177-178页
        7.4.2 监测点的布设第178页
        7.4.3 监测要求第178页
        7.4.4 建筑物的倾斜监测第178-179页
        7.4.5 建筑物的裂缝监测第179页
    7.5 基坑降水引起周边地面沉降的现场监测研究第179-181页
        7.5.1 工程概况第179页
        7.5.2 监测方案第179页
        7.5.3 降水后地面沉降的监测结果分析第179页
        7.5.4 降水后沉降量理论算法与监测结果对比第179-181页
    7.6 基坑降水引起周边建筑物沉降的现场监测研究第181-185页
        7.6.1 工程概况第181页
        7.6.2 监测方案第181-182页
        7.6.3 降水后周边建筑物沉降量的监测结果分析第182-184页
        7.6.4 降水后周边建筑物沉降量的参数敏感性分析第184-185页
        7.6.5 降水后建筑物沉降量的理论算法与监测结果对比第185页
    7.7 本章小结第185-187页
第8章 兰州市特殊水文地质条件下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规律及其沉降计算折减系数的确定第187-201页
    8.1 兰州市特殊水文地质概况第187-190页
    8.2 兰州市地铁车站深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统计分析第190-195页
        8.2.1 兰州市地铁车站深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第191-194页
        8.2.2 其他地区深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第194-195页
    8.3 兰州地区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规律的原因分析第195-196页
    8.4 兰州地区降水工程施工方法第196-198页
        8.4.1 降水施工工艺第196页
        8.4.2 降水技术要求第196-197页
        8.4.3 基坑开挖后排水技术措施第197-198页
    8.5 兰州地区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计算的折减系数第198-199页
    8.6 工程实例验证第199-200页
        8.6.1 工程概况及监测结果第199页
        8.6.2 折减计算结果第199页
        8.6.3 对比分析第199-200页
    8.7 本章小结第200-201页
第9章 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优化分析第201-224页
    9.1 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规律第201-203页
        9.1.1 支护结构的变形规律第201-202页
        9.1.2 坑底隆起的变形规律第202-203页
        9.1.3 坑周土体的变形规律第203页
    9.2 数值模拟本构模型的选取第203-206页
        9.2.1 基坑开挖数值计算中常用的本构模型第203-204页
        9.2.2 M-C本构模型存在的问题第204-205页
        9.2.3 修正剑桥模型第205-206页
    9.3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206-210页
        9.3.1 工程概况第206-208页
        9.3.2 几何模型的建立以及网格划分第208-209页
        9.3.3 模拟的开挖支护工况第209-210页
    9.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第210-221页
        9.4.1 初始应力第210页
        9.4.2 坑底隆起及坑周沉降分析第210-213页
        9.4.3 坑周土体的水平位移分析第213-214页
        9.4.4 支护桩的水平位移分析第214-216页
        9.4.5 支护桩的内力分析第216-219页
        9.4.6 钢管内支撑的轴力分析第219-221页
    9.5 支护选型的优化分析第221-222页
    9.6 本章小结第222-224页
结论与展望第224-228页
    结论第224-226页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226页
    展望第226-228页
参考文献第228-241页
致谢第241-243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43-245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奖专著等科研成果第245-247页
    B.1 获得的科技奖项第245页
    B.2 参与申请的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第245-246页
    B.3 参与编写的专著及教材第246页
    B.4 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第246-247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完成的科研及工程项目第247-249页
    C.1 参与的科研项目第247页
    C.2 参加的学术会议第247页
    C.3 设计完成的工程项目第247-248页
    C.4 参与的工程项目第248-249页
附录D 个人简历第249-250页

论文共2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908-1922:从民族主义文学到“人的文学”--周作人文学思想的发生与演变
下一篇:鲁迅杂文与医学--《坟》《热凤》研究的科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