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2.1 高校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 | 第9-10页 |
1.2.2 高校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3 高校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4 高校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指标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5 高校社会责任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6 文献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含义 | 第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社会契约理论 | 第17-18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9页 |
2.3 高校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标准 | 第19-22页 |
2.3.1 ISO26000 | 第19-20页 |
2.3.2 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 第20-21页 |
2.3.3 上海地区社会责任报告规定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上海高校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 | 第22-33页 |
3.1 上海地区高校简介 | 第22页 |
3.2 上海地区高校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 | 第22-33页 |
3.2.1 上海地区高校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及时效 | 第23-25页 |
3.2.2 上海地区高校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形式及篇幅 | 第25-27页 |
3.2.3 上海地区高校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及信度 | 第27-29页 |
3.2.4 上海地区高校社会责任报告内容 | 第29-33页 |
第四章 上海地区高校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效果分析 | 第33-44页 |
4.1 方法设计 | 第33-39页 |
4.1.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3-35页 |
4.1.2 社会责任报告效果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4.1.3 社会责任报告效果评价 | 第36-39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4.2.1 对利益相关方的界定基本明确 | 第40页 |
4.2.2 社会责任报告结构固定 | 第40页 |
4.2.3 社会责任信息表达形式多样 | 第40页 |
4.3 上海高校社会责任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4.3.1 披露内容不完整,重点模糊 | 第40-41页 |
4.3.2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均衡 | 第41页 |
4.3.3 报告缺乏可比性 | 第41页 |
4.3.4 可信度存疑,缺乏第三方验证 | 第41-42页 |
4.3.5 缺少与信息使用者的沟通 | 第42页 |
4.4 上海高校社会责任报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4页 |
4.4.1 高校对社会责任认识程度不足 | 第42页 |
4.4.2 社会责任信息的计量和评价存在困难 | 第42-43页 |
4.4.3 社会责任监管体系尚未建立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完善高校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建议 | 第44-48页 |
5.1 提高师生意识,加强人才培养 | 第44页 |
5.2 完善报告标准,计量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46页 |
5.3 完善法律制度,建立监管体系 | 第46-48页 |
5.3.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第46页 |
5.3.2 建立组织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 第46-47页 |
5.3.3 完善监管机制,发展独立第三方验审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48-5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8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