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1-14页 |
1.1 课题的提出背景 | 第11-12页 |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页 |
1.4 本文的划分和导读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关于水煤浆、炉内空气动力学和火焰黑度的研究现状 | 第14-33页 |
引言 | 第14页 |
2.1 概述 | 第14-15页 |
2.2 关于水煤浆 | 第15-17页 |
2.2.1 燃用水煤浆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2.2.2 发展水煤浆燃烧技术尚需研究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2.3 关于水煤浆燃烧器 | 第17-23页 |
2.3.1 燃烧器的基本理论(煤浆旋流燃烧器的原理) | 第17页 |
2.3.2 国内外水煤浆燃烧器的发展 | 第17-21页 |
2.3.3 水煤浆燃烧器的结构型式 | 第21-23页 |
2.4 关于一些射流和射流组合的研究 | 第23-25页 |
2.4.1 直流射流组合的环形同心射流的空气动力研究 | 第23-24页 |
2.4.2 直流射流的多股平行射流的流动过程 | 第24页 |
2.4.3 旋转射流的研究 | 第24-25页 |
2.4.4 共轴旋转射流 | 第25页 |
2.4.5 平行旋转射流 | 第25页 |
2.5 炉内空气动力学 | 第25-28页 |
2.5.1 冷、热态炉内空气动力特性的差异 | 第26页 |
2.5.2 切向燃烧的切圆特性 | 第26-27页 |
2.5.3 燃烧器和炉膛的模化研究 | 第27-28页 |
2.6 关于火焰黑度的研究 | 第28-31页 |
2.7 问题的归纳和课题的引出 | 第31-32页 |
2.7.1 问题的归纳 | 第31-32页 |
2.7.2 课题的引出和意义 | 第3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试验台的模化理论、模化计算及试验台的建设 | 第33-48页 |
引言 | 第33页 |
3.1 模化的目的和自模化区的确定 | 第33-34页 |
3.2 炉内冷态模化原理 | 第34-36页 |
3.3 炉内热态模化原理 | 第36-38页 |
3.3.1 热态模化原理简介 | 第36页 |
3.3.2 燃烧器放大后移加炉底风的热态模化法 | 第36-38页 |
3.4 原型炉改造简介 | 第38-41页 |
3.4.1 原锅炉简介 | 第38-39页 |
3.4.2 原锅炉基本尺寸 | 第39页 |
3.4.3 改造设计简介 | 第39-40页 |
3.4.4 410t/h水煤浆燃烧器的概述 | 第40-41页 |
3.5 410T/H水煤浆燃烧器试验台 | 第41-42页 |
3.6 410T/H水煤浆燃烧器组试验台 | 第42-43页 |
3.7 410T/H冷炉试验台 | 第43-47页 |
3.7.1 模型炉炉膛的模化设计 | 第43页 |
3.7.2 模型炉燃烧器的模化设计 | 第43-4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水煤浆燃烧器流场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48-66页 |
引言 | 第48页 |
4.1 空气特性参数 | 第48-50页 |
4.2 旋流燃烧器的特点 | 第50-51页 |
4.3 环状旋流燃烧器的气流结构特性 | 第51页 |
4.4 共轴的直流和旋流组合的燃烧器流场特性 | 第51-52页 |
4.4.1 流动工况 | 第51-52页 |
4.2.2 数值计算 | 第52页 |
4.5 出口扩锥旋流燃烧器的流场特性 | 第52-54页 |
4.5.1 带有出口扩锥的旋流然烧器分类 | 第52-53页 |
4.5.2 带有出口扩锥的旋流然烧器的空气动力特性 | 第53-54页 |
4.5.3 带出口扩锥的旋流燃烧器的数值计算 | 第54页 |
4.6 外直流一次风和旋流中心风组合的一次风燃烧器的流场特性试验研究 | 第54-61页 |
4.6.1 试验工况及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4.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5-61页 |
4.7 夹心风对外直流一次风的流场特性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61-65页 |
4.7.1 试验工况及试验方法 | 第61-62页 |
4.7.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2-65页 |
4.8 本章小节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微旋一次风和上下二次风交叉射流组的流场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66-81页 |
引言 | 第66页 |
5.1 平行射流组的基本理论 | 第66-73页 |
5.1.1 平行直流射流组的流动特性及计算 | 第66-70页 |
5.1.2 炉内多个平行旋转射流相互作用的流动特性 | 第70-73页 |
5.2 微旋一次风和上下二次风交叉射流组的流场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73-80页 |
5.2.1 试验台、试验工况及测试方法 | 第73页 |
5.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3-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水煤浆燃烧器射流组的流场空气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81-106页 |
引言 | 第81页 |
6.1 数值计算模型简介 | 第81-84页 |
6.1.1 连续性方程 | 第81-82页 |
6.1.2 动量方程 | 第82页 |
6.1.3 能量方程 | 第82页 |
6.1.4 各种湍流模型简介 | 第82-84页 |
6.2 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基本理论、计算域、边界条件及布局 | 第84-86页 |
6.2.1 K-ε双方程湍流模型介绍 | 第84-85页 |
6.2.2 计算域、边界条件及布局 | 第85-86页 |
6.3 水煤浆燃烧器及其射流组的流场空气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86-94页 |
6.3.1 各工况说明 | 第86页 |
6.3.2 数值模拟的图片 | 第86-94页 |
6.4 射流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工况1、2) | 第94-98页 |
6.4.1 射流及射流组的轴向速度分布 | 第94-95页 |
6.4.2 射流及射流组的切向速度分布 | 第95-96页 |
6.4.3 射流及射流组的回流特性 | 第96-97页 |
6.4.4 射流边界和扩展角 | 第97-98页 |
6.5 射流组的轴向速度分布的模拟结果 | 第98-100页 |
6.5.1 工况3(ω_2/ω_1=1)的模拟结果 | 第98-99页 |
6.5.2 工况4(ω_2/ω_1=2.5)的模拟结果 | 第99-100页 |
6.6 射流组的切向速度分布的模拟结果 | 第100-102页 |
6.6.1 工况3(ω_2/ω_1=1)的模拟结果 | 第100-101页 |
6.6.2 工况4(ω_2/ω_1=2.5)的模拟结果 | 第101-102页 |
6.7 射流组的回流特性 | 第102-103页 |
6.8 射流组的射流边界和扩展角 | 第103-104页 |
6.9 射流组的混合特性 | 第104-105页 |
6.10 本章小节 | 第105-106页 |
第七章 燃烧器六角布置、高长宽比锅炉的流场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106-121页 |
引言 | 第106页 |
7.1 切向燃烧的分类及结构简介 | 第106-109页 |
7.1.1 切向燃烧原理简介 | 第106-108页 |
7.1.2 切圆燃烧的主要特点 | 第108页 |
7.1.3 切向燃烧方式分类 | 第108-109页 |
7.2 四角切向射流的偏转及炉内实际切圆直径的基本规律 | 第109-110页 |
7.3 运行工况和结构特性参数对四角切向燃烧炉内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的基本规律 | 第110-111页 |
7.4 燃烧器六角布置、高长宽比锅炉的流场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111-112页 |
7.4.1 试验工况及说明 | 第111-112页 |
7.4.2 试验方法 | 第112页 |
7.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12-120页 |
7.5.1 横截面速度分布 | 第112-113页 |
7.5.2 切圆当量直径的变化 | 第113-114页 |
7.5.3 切圆内旋转动量矩的变化 | 第114-115页 |
7.5.4 切圆的时均性 | 第115页 |
7.5.5 切圆的瞬时性 | 第115-117页 |
7.5.6 切圆旋转的周期性 | 第117-118页 |
7.5.7 切圆的破碎性 | 第118页 |
7.5.8 射流摆动的周期性 | 第118-119页 |
7.5.9 炉膛出口的速度偏差 | 第119-120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八章 三色法对烟煤、水煤浆、重油、造纸黑液和轻柴油的发光及半发光火焰的黑度的研究 | 第121-139页 |
引言 | 第121页 |
8.1 热辐射的基本性质及基本定律 | 第121-122页 |
8.2 气体的吸收率与黑度 | 第122-123页 |
8.3 火焰的发光性 | 第123-124页 |
8.4 碳黑的辐射作用 | 第124页 |
8.5 煤粉火焰的黑度 | 第124-126页 |
8.5.1 关于煤粉火焰黑度的一些国内外研究结果 | 第124-125页 |
8.5.2 煤粉火焰黑度的计算 | 第125-126页 |
8.6 火焰黑度的描述 | 第126页 |
8.7 火焰黑度的测量 | 第126-128页 |
8.7.1 光学高温计的原理 | 第126页 |
8.7.2 双色光学高温计法 | 第126-127页 |
8.7.3 辅助热源法 | 第127-128页 |
8.7.4 冷热靶法 | 第128页 |
8.8 两种测量煤粉火焰黑度的方法——三色法与四色法 | 第128-130页 |
8.8.1 三色法 | 第128-129页 |
8.8.2 四色法 | 第129-130页 |
8.9 应用三色法对烟煤、水煤浆、重油、造纸黑液和轻柴油的发光及半发光火焰的黑度的研究 | 第130-137页 |
8.10 一种基于多色法的光电测量火焰黑度的模型 | 第137页 |
8.11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九章 全文总结 | 第139-143页 |
9.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39-141页 |
9.2 本文的不足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141-14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3-152页 |
附录 | 第152-156页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2页 |
附录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和工作 | 第152-153页 |
附录3 黑度数值计算程序界面 | 第153-154页 |
附录4 模型炉(1:10)试验台图片 | 第154页 |
附录5 热态试验炉图片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