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和创新之处 | 第15-19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二) 框架结构 | 第17-18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阐释 | 第19-28页 |
一、基本概念厘定 | 第19-22页 |
(一) 快递行业及其特点 | 第19-21页 |
(二) 安全监管 | 第21-22页 |
二、基础理论分析 | 第22-25页 |
(一) 政府监管理论 | 第22-24页 |
(二) 治理理论 | 第24-25页 |
三、快递行业安全监管必要性分析 | 第25-28页 |
(一) 政府监管能够弥补快递行业市场失灵 | 第25-26页 |
(二) 政府监管能够保证快递服务的有效供给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快递行业安全监管的历史与发展 | 第28-38页 |
一、从多头监管走向统一监管 | 第28页 |
二、权力下放地方并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 | 第28-29页 |
三、法律、法规日益完善 | 第29-32页 |
四、监管职能更加明确 | 第32-33页 |
五、行业自律组织蓬勃发展 | 第33-38页 |
第四章 从“毒邮包”事件透析我国快递行业安全监管问题 | 第38-45页 |
一、“毒邮包”事件始末 | 第38-39页 |
二、“毒邮包”事件反映出的快递安全监管问题 | 第39-43页 |
(一) 信息不对称导致被动监管 | 第39-40页 |
(二) 法律体系不健全,执法出现法律空白 | 第40页 |
(三) 监管手段缺失,监管失效 | 第40-41页 |
(四) 机构内人员的录用和人员组成结构不合理 | 第41-42页 |
(五) 非正式监管机构未发挥应有的沟通、协助监管的作用 | 第42-43页 |
三、我国快递行业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43-45页 |
(一) 政府监管职能的缺失 | 第43页 |
(二) 行业组织未充分发挥作用 | 第43-44页 |
(三) 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国外快递安全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 第45-56页 |
一、美国快递安全监管 | 第45-47页 |
二、英国快递安全监管 | 第47-48页 |
三、日本快递安全监管 | 第48-49页 |
四、国外快递安全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49-56页 |
(一) 统一监管和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是全球趋势 | 第50-51页 |
(二) 人员的专业化和多方面的任用形式 | 第51-53页 |
(三)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实现快递安全监管有效性的前提 | 第53-54页 |
(四) 充分发挥机构外监管的作用 | 第54-56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快递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56-62页 |
一、充分发挥以政府为主体的监管职能 | 第56-58页 |
(一) 完善快递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 第56页 |
(二) 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督 | 第56-57页 |
(三) 创新人员聘用机制 | 第57页 |
(四) 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监管手段的多样化 | 第57-58页 |
二、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在快递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 第58-60页 |
(一) 加强沟通,献言献策,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 第59页 |
(二) 协助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 第59-60页 |
三、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快递安全监管 | 第60-62页 |
(一) 充分发挥消协的作用,打击违法行为 | 第60页 |
(二) 加强宣传,树立监督和维权意识 | 第60-62页 |
第七章 展望 | 第62-64页 |
一、建立后监管型国家是大势所趋 | 第62页 |
二、实现对监管者的监督是保证监管有效性的后盾 | 第62-63页 |
三、适度监管,避免陷入“管理主义泥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