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缩略语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植物释放VOCs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1.2.1 研究方法进展 | 第11-12页 |
1.2.2 BVOCs释放特性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3 SOA形成机制 | 第17-18页 |
1.3 树木生物量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1 生长量的研究 | 第18页 |
1.3.2 树木生物量建模研究 | 第18-20页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0页 |
1.4.1 目的 | 第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2 研究目标树种 | 第24页 |
2.1.3 实验仪器及分析设备 | 第24页 |
2.2 BVOCs实验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2.2.1 BVOCs化学成分及含量分析 | 第25-26页 |
2.2.2 BVOCs释放特性研究 | 第26-27页 |
2.2.3 叶片生物量与BVOCs释放速率 | 第27-28页 |
2.3 叶片生物量调查方法 | 第28页 |
2.3.1 尾叶桉株高及胸径生长量调查 | 第28页 |
2.3.2 生长量调查评价指标 | 第28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速生桉叶片BVOCs释放 | 第29-43页 |
3.1 速生桉叶片BVOCs化学成分 | 第29-30页 |
3.2 动态枝采样和富集采样差异 | 第30-31页 |
3.3 BVOCs释放速率与异戊二烯释放速率关系 | 第31-32页 |
3.4 活体叶片BVOCs释放特性 | 第32-37页 |
3.4.1 活体叶片BVOCs释放速率日变化特性 | 第32-33页 |
3.4.2 活体叶片BVOCs释放速率季节变化特性 | 第33-34页 |
3.4.3 光照对活体叶片BVOCs释放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4 活体叶片BVOCs释放速率模型 | 第35-36页 |
3.4.5 不同种属活体叶片BVOCs释速率差异 | 第36-37页 |
3.5 离体叶片BVOCs释放特性 | 第37-41页 |
3.5.1 叶片量与BVOCs释放量关系 | 第37-38页 |
3.5.2 光照对离体叶片BVOCs释放的影响 | 第38页 |
3.5.3 叶龄对离体叶片BVOCs释放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4 机械损伤对离体叶片BVOCs释放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5 离体时间对离体叶片BVOCs释放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6 不同桉树种离体叶片BVOCs释放量对比 | 第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速生桉全株叶片生物量计算 | 第43-46页 |
4.1 株高随胸径变化 | 第43页 |
4.2 胸径与株高关系 | 第43-44页 |
4.3 叶片生物量计算 | 第44-45页 |
4.3.1 模型选择依据 | 第44-45页 |
4.3.2 叶片生物量计算 | 第45页 |
4.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尾叶桉BVOCs对环境潜在影响分析 | 第46-49页 |
5.1 BVOCs释放量计算 | 第46-47页 |
5.1.1 叶片释放BVOCs计算公式 | 第46页 |
5.1.2 叶片释放BVOCs的量 | 第46-47页 |
5.2 BVOCs潜在分析 | 第47-48页 |
5.3 夏季中午时段异戊二烯形成SOA的量 | 第48页 |
5.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6.1 结论 | 第49页 |
6.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