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脊髓损伤及影响因素 | 第10-16页 |
1.1 血管因素 | 第10-11页 |
1.2 自由基的作用 | 第11页 |
1.3 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 | 第11-12页 |
1.4 钙介导和电解质失衡 | 第12页 |
1.5 炎症反应 | 第12-13页 |
1.6 神经生长的促进因子缺乏 | 第13页 |
1.7 细胞凋亡 | 第13-16页 |
1.7.1 Caspase | 第14页 |
1.7.2 Fas | 第14-15页 |
1.7.3 Bc-l 2 家族蛋白 | 第15页 |
1.7.4 p53 | 第15-16页 |
2.脊髓损伤治疗 | 第16-23页 |
2.1 手术治疗 | 第16-18页 |
2.1.1 传统手术治疗 | 第16页 |
2.1.2 细胞移植 | 第16-17页 |
2.1.3 基因治疗 | 第17-18页 |
2.2 物理治疗 | 第18页 |
2.2.1 电流刺激 | 第18页 |
2.2.2 高压氧治疗 | 第18页 |
2.3 药物治疗 | 第18-23页 |
2.3.1 甲基强的松龙 | 第18-19页 |
2.3.2 神经节苷酯(ganglioside,商品名GM-1) | 第19页 |
2.3.3 米诺环素(minocycline) | 第19页 |
2.3.4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 第19页 |
2.3.5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factors,NTFS) | 第19-20页 |
2.3.6 褪黑素 | 第20页 |
2.3.7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 第20页 |
2.3.8 其他药物 | 第20-21页 |
2.3.9 鹿茸多肽生物活性成分对SCI保护作用的研究 | 第21-23页 |
实验研究 | 第23-27页 |
1.材料与仪器 | 第23页 |
1.1 实验细胞 | 第23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1.3 主要仪器以及设备 | 第23页 |
2.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1 大鼠腹部脊髓神经元细胞复苏 | 第23页 |
2.2 Aβ25-35诱导脊髓神经元细胞的IC50浓度 | 第23页 |
2.3 实验分组 | 第23-24页 |
2.4 流式细胞仪检测 | 第24页 |
2.5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 第24页 |
3.结果 | 第24-27页 |
3.1 Aβ25-35诱导脊髓神经元细胞的IC50浓度 | 第24-25页 |
3.2 流式细胞仪检测 | 第25-26页 |
3.3 免疫组化检测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致谢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