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对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 第16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内容安排 | 第17页 |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2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19-25页 |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9-20页 |
·贵州民族地区 | 第19页 |
·金融发展 | 第19页 |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 第19-20页 |
·金融发展的环境依赖特征 | 第20-21页 |
·外生金融发展机制下的金融生态环境依赖特征 | 第20页 |
·内生型金融发展机制中的金融生态环境依赖特征 | 第20-21页 |
·金融生态环境构成要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机理 | 第21-23页 |
·经济基础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路径 | 第21-22页 |
·政府行政行为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 第22页 |
·法制环境对金融发展的激励和约束 | 第22-23页 |
·社会信用和文化对金融发展的选择作用 | 第23页 |
·金融生态环境环境评价的一般原理 | 第23-25页 |
3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25-30页 |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25-26页 |
·科学性和全面性原则 | 第25页 |
·数据可得性和可比性原则 | 第25-26页 |
·持续发展性原则 | 第26页 |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第26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说明 | 第26-30页 |
·经济基础指标 | 第26-27页 |
·政府行政行为指标 | 第27-28页 |
·法制环境指标 | 第28页 |
·社会信用和文化指标 | 第28-30页 |
4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构建 | 第30-37页 |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模型算法选择 | 第30-31页 |
·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算法(BP 算法)描述 | 第31-34页 |
·BP 算法的拓扑结构 | 第31-32页 |
·BP 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32页 |
·BP 算法的实现流程 | 第32-34页 |
·基于 BP 算法的贵州民族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 第34-37页 |
·输入与输出层的设计 | 第34页 |
·隐含层数目及其神经元个数的选取 | 第34页 |
·传递函数的选择 | 第34-35页 |
·模型计算精度和最大训练次数的设定 | 第35页 |
·学习步长的确定 | 第35-36页 |
·网络初始值的设定 | 第36-37页 |
5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实证 | 第37-43页 |
·数据选取 | 第37-38页 |
·评价的实现 | 第38-39页 |
·模型训练 | 第38-39页 |
·影响因子分析 | 第39页 |
·评价结论 | 第39-43页 |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准则层影响因子评价结论 | 第39-40页 |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得分评价结论 | 第40-41页 |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波动性分析 | 第41-43页 |
6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对策 | 第43-45页 |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基础 | 第43页 |
·推进社会信用和文化建设,提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软实力 | 第43-44页 |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法制环境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 第44页 |
·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形成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长效机制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