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杨浦滨江南段地区创新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导论第8-11页
    1.1 杨浦滨江南段地区概况及开发问题的提出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页
    1.3 研究方法第9-11页
2 城区竞争力研究第11-20页
    2.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城区竞争力分析第11-14页
        2.1.1 城区竞争力的视角第11页
        2.1.2 国家竞争优势与政府位置第11-13页
        2.1.3 区位与城区竞争力第13-14页
    2.2 滨江与城区竞争力第14-20页
        2.2.1 城市再生理论第14-15页
        2.2.2 滨江开发的背景第15-16页
        2.2.3 国内外滨江区域开发借鉴第16-19页
        2.2.4 公共政策的新视角第19-20页
3 杨浦滨江南段开发的内部环境分析第20-27页
    3.1 杨浦滨江南段开发建设具有较好的内在优势第20-21页
        3.1.1 承上启下的滨江区位优势第20页
        3.1.2 “两个百年”的历史遗存优势第20-21页
        3.1.3 较为丰富的科技文化资源优势第21页
        3.1.4 起步稳健的后发加速优势第21页
    3.2 杨浦滨江南段开发建设的先天劣势第21-23页
        3.2.1 交通路网衔接不畅第21-22页
        3.2.2 市政配套基础薄弱第22页
        3.2.3 旧改收储压力较大第22页
        3.2.4 体制机制亟待理顺第22-23页
        3.2.5 区域历史约束较多第23页
    3.3 杨浦滨江南段开发建设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第23-24页
        3.3.1 上海处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第23页
        3.3.2 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势头正健第23-24页
        3.3.3 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黄金期已到来第24页
    3.4 杨浦滨江南段开发建设的主要挑战第24-25页
        3.4.1 经济下行背景下融资困难加剧第24页
        3.4.2 房地产调控形势依然严峻第24-25页
        3.4.3 全市其他重点区域开发正全力推进第25页
        3.4.4 现代服务产业导入竞争激烈第25页
    3.5 杨浦滨江南段开发建设的SWOT因子交叉分析第25-27页
4 杨浦滨江南段的开发思路第27-35页
    4.1 杨浦滨江南段地区开发的新定位第27-29页
        4.1.1 在生产层面上,着力形成服务经济的结构第27-28页
        4.1.2 在生活层面上,着力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第28页
        4.1.3 在生态层面上,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空间第28-29页
    4.2 杨浦滨江南段开发的新思路第29-33页
        4.2.1 现代设计功能第29-30页
        4.2.2 特色金融功能第30-31页
        4.2.3 文化创意功能第31页
        4.2.4 科技研发功能第31-32页
        4.2.5 生态居住功能第32页
        4.2.6 商业贸易功能第32-33页
    4.3 杨浦滨江南段的发展目标第33-35页
        4.3.1 杨浦滨江南段开发的指导思想第33页
        4.3.2 杨浦滨江南段开发的方针第33-34页
        4.3.3 杨浦滨江南段开发的主要任务第34-35页
5 杨浦滨江南段的开发实施方法第35-45页
    5.1 政策引领开发,提倡服务政府第35-38页
        5.1.1 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第35页
        5.1.2 功能规划先于布局规划第35-36页
        5.1.3 加大存量资源的整合力度第36-37页
        5.1.4 多方联手,产业为重第37-38页
    5.2 创新开发思路,破解开发难题第38-41页
        5.2.1 创新开发的体制和机制第38-39页
        5.2.2 创新旧改重点区域的资金扶持政策第39页
        5.2.3 创新私房“共有产”的旧改政策第39-40页
        5.2.4 创新投融资机制第40页
        5.2.5 创新财政政策扶持创新企业第40-41页
        5.2.6 创新滨江区域居住结构布局第41页
    5.3 分三步实施开发第41-42页
        5.3.1 近期——滨江开放性公共空间基本形成第41页
        5.3.2 中期——打造功能性项目和平台建设第41-42页
        5.3.3 远期——实现现代服务型功能区第42页
    5.4 近期开发的主要措施第42-44页
        5.4.1 持续优化滨江南段发展规划第42页
        5.4.2 建立完善相关工作平台和工作机制第42页
        5.4.3 加强市政相关配套政策扶持第42-43页
        5.4.4 加速推进功能项目和市政基础建设第43页
        5.4.5 加大滨江开发基层工作力度第43页
        5.4.6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第43-44页
    5.5 近期开发中的主要难题与作者所处的位置及作用第44-45页
6 结论第45-47页
    6.1 全文总结第45页
    6.2 本文的创新点第45-46页
    6.3 本文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致谢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染减排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
下一篇:地方政府竞争对区际产业转移空间失配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