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1.2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4-17页 |
1.2.1 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4-16页 |
1.2.2 国内外软岩工程支护技术研究进展与现状 | 第16-17页 |
1.3 现行软岩巷道支护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极破碎大变形煤岩体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第22-32页 |
2.1 矿井概况 | 第22-24页 |
2.2 巷道概况 | 第24-27页 |
2.2.1 11301综采工作面运输顺槽工程地质条件 | 第24-25页 |
2.2.2 巷道断面及原支护设计 | 第25-27页 |
2.3 巷道变形破坏情况 | 第27-30页 |
2.3.1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情况 | 第27-28页 |
2.3.2 巷道围岩的支护结构失效情况 | 第28页 |
2.3.3 巷道围岩的内部裂隙发育情况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极破碎大变形煤岩体巷道围岩力学性质分析 | 第32-42页 |
3.1 巷道围岩岩性物相分析 | 第32-33页 |
3.2 点载荷强度指数测定 | 第33-39页 |
3.2.1 ZN-Ⅳ型点载荷仪 | 第34页 |
3.2.2 试验步骤 | 第34-35页 |
3.2.3 数据计算 | 第35-39页 |
3.3 岩石崩解性试验 | 第39-41页 |
3.3.1 试验方法 | 第39-41页 |
3.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极破碎大变形煤岩体巷道围岩失稳与破坏机理分析 | 第42-54页 |
4.1 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5页 |
4.1.1 地质因素的影响 | 第42-44页 |
4.1.2 非地质因素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 巷道失稳破坏机理 | 第45-50页 |
4.2.1 巷道顶板失稳力学机理 | 第45-48页 |
4.2.2 两帮失稳力学机理 | 第48-50页 |
4.3 巷道底臌机理 | 第50-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极破碎大变形煤岩体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及支护参数优化 | 第54-68页 |
5.1 破碎极不稳定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 | 第54-57页 |
5.1.1 稳定性控制对策 | 第54-55页 |
5.1.2 稳定性控制支护技术及支护原理 | 第55-57页 |
5.2 基于正交试验的支护参数优化 | 第57-65页 |
5.2.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57-58页 |
5.2.2 数值计算分析 | 第58-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六章 工程试验及支护效果分析 | 第68-74页 |
6.1 试验巷道工程概况及支护参数 | 第68-70页 |
6.2 现场施工与支护效果 | 第70-72页 |
6.2.1 施工工艺 | 第70页 |
6.2.2 变形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74-7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7.2 展望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附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