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儿科学论文--新生儿、早产儿疾病论文--新生儿疾病论文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研究

中文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符号说明第17-18页
绪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研究第18-20页
第一部分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第20-40页
    前言第20-21页
    1. 研究设计第21页
        1.1 研究对象第21页
        1.2 研究地点第21页
        1.3 研究时间第21页
    2. 方法第21-23页
        2.1 诊断标准第21-22页
        2.2 病史采集第22-23页
        2.3 病史质量控制第23页
    3. 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处理第23页
        3.1 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录入第23页
        3.2 统计学处理第23页
    4. 结果第23-37页
        4.1 NICU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第23-28页
            4.1.1 一般临床资料第23-25页
            4.1.2 NICU院内感染发生率第25-26页
            4.1.3 出生3天内与出生3天后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第26页
            4.1.4 院内感染类型第26-28页
        4.2 院内感染病原菌情况第28-37页
            4.2.1 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变迁第28-32页
            4.2.2 常见病原菌不同年份药敏变迁第32-37页
        4.3 院内感染对住院时间、费用及预后的影响第37页
    5. 讨论第37-39页
    小结第39-40页
第二部分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第40-66页
    前言第40页
    1. 研究设计第40-41页
        1.1 研究对象第40页
        1.2 研究地点第40-41页
        1.3 研究时间第41页
    2. 方法第41页
        2.1 诊断标准同第一部分第41页
        2.2 病史采集第41页
        2.3 病史质量控制第41页
    3. 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处理第41-42页
        3.1 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录入第41-42页
        3.2 统计学处理第42页
    4. 结果第42-61页
        4.1 患儿一般临床资料第42-43页
            4.1.1 性别第42-43页
            4.1.2 患儿来源第43页
            4.1.3 多胎第43页
        4.2 出生史第43-50页
            4.2.1 分娩方式第43-44页
            4.2.2 胎龄第44-45页
            4.2.3 出生体重第45页
            4.2.4 胎龄与体重关系第45-46页
            4.2.5 Apgar评分第46-47页
            4.2.6 窒息抢救史第47-48页
            4.2.7 宫内窘迫第48页
            4.2.8 胎膜早破第48页
            4.2.9 胎盘早剥第48-49页
            4.2.10 羊水污染第49页
            4.2.11 产时发热第49-50页
        4.3 母孕史第50-55页
            4.3.1 母亲妊娠年龄第50页
            4.3.2 初次妊娠第50-51页
            4.3.3 妊娠期高血压第51页
            4.3.4 妊娠期糖尿病第51-52页
            4.3.5 妊娠合并心脏病第52页
            4.3.6 妊娠期贫血第52-53页
            4.3.7 妊娠合并肾炎第53页
            4.3.8 母孕晚期上呼吸道感染第53页
            4.3.9 妊娠期合并乙型肝炎第53-54页
            4.3.10 妊娠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第54页
            4.3.11 母孕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第54-55页
        4.4 治疗方面信息第55-60页
            4.4.1 使用抗生素第55页
            4.4.2 益生菌第55-56页
            4.4.3 静脉营养第56页
            4.4.4 留置胃管第56-57页
            4.4.5 机械通气第57页
            4.4.6 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第57-58页
            4.4.7 胸腔闭式引流管第58页
            4.4.8 导尿管第58-59页
            4.4.9 感染前胸腹手术史第59页
            4.4.10 输血史第59-60页
        4.5 院内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总结第60-61页
        4.6 院感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第61页
    5. 讨论第61-65页
    小结第65-66页
第三部分 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第66-80页
    前言第66页
    1. 研究设计第66-67页
        1.1 研究对象第66页
        1.2 研究地点第66页
        1.3 研究时间第66-67页
    2. 方法第67页
        2.1 诊断标准第67页
        2.2 病史采集第67页
        2.3 病史质量控制第67页
    3. 数据库建立、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处理第67-68页
        3.1 数据库建立及数据录入第67-68页
        3.2 统计学处理第68页
    4. 结果第68-75页
        4.1 一般资料第68-70页
            4.1.1 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第68-69页
            4.1.2 真菌发病季节分布第69页
            4.1.3 真菌感染患儿一般情况第69-70页
        4.2 真菌感染类型及临床表现第70-71页
        4.3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第71-74页
            4.3.1 病原菌分布情况第71-72页
            4.3.2 血常规、CRP及脑脊液第72-73页
            4.3.3 真菌抗原第73页
            4.3.4 影像学检查第73-74页
        4.4 危险因素暴露第74-75页
        4.5 治疗及疾病转归第75页
    5. 讨论第75-79页
        5.1 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第75-76页
        5.2 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第76-77页
        5.3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第77-79页
    小结第79-80页
第四部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第80-93页
    前言第80页
    1. 研究设计第80页
    2. 方法第80-82页
        2.1 诊断标准第80-81页
        2.2 病史采集第81页
        2.3 呼吸机使用情况第81页
        2.4 病史质量控制第81-82页
    3. 数据库建立、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处理第82页
        3.1 数据库建立与数据录入第82页
        3.2 统计学处理第82页
    4. 结果第82-88页
        4.1 机械通气患儿一般资料第82页
        4.2 VAP发生率第82-84页
        4.3 VAP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第84-85页
        4.4 VAP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第85-86页
        4.5 VAP危险因素分析第86-88页
        4.6 VAP对住院时间、费用及预后的影响第88页
    5. 讨论第88-92页
        5.1 VAP发生率探讨第88-90页
        5.2 VAP病原菌与药敏分析第90页
        5.3 VAP危险因素分析及VAP防治探讨第90-92页
    小结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8页
附录第98-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目录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乳凝集素改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通透性及损伤修复的研究
下一篇:生物样本库相关知信行情况的公众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