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论文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1.1.1 论文的背景 | 第12-14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2 物流管理的内涵 | 第14-17页 |
1.2.1 物流的发展 | 第14-15页 |
1.2.2 物流的定义 | 第15-16页 |
1.2.3 企业物流管理的内容和特征 | 第16-17页 |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17页 |
1.4 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XY化工公司物流管理现状 | 第19-26页 |
2.1 公司基本情况 | 第19-21页 |
2.1.1 产品介绍 | 第19-20页 |
2.1.2 市场分析 | 第20页 |
2.1.3 生产工艺 | 第20-21页 |
2.1.4 包装类型 | 第21页 |
2.2 物流管理现状 | 第21-23页 |
2.2.1 原材料供应 | 第21-22页 |
2.2.2 工厂原材料和成品的存储 | 第22页 |
2.2.3 成品第三方配送中心仓储管理优化 | 第22-23页 |
2.2.4 成品配送 | 第23页 |
2.3 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2.3.1 进口原材料周期长 | 第23-24页 |
2.3.2 国内原材料供应不及时 | 第24页 |
2.3.3 成品第三方配送中心仓储管理差 | 第24页 |
2.3.4 物流成本上升 | 第24-25页 |
2.4 物流管理优化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进口原材料物流周期优化 | 第26-42页 |
3.1 XY公司进口原材料周期现状 | 第26-29页 |
3.1.1 进口订单管理 | 第27-28页 |
3.1.2 进口原材料海关申报 | 第28页 |
3.1.3 进口原材料内陆运输 | 第28页 |
3.1.4 进口原材料周期分解 | 第28-29页 |
3.1.5 进口原材料成本 | 第29页 |
3.2 进口原材料的价值流图分析 | 第29-37页 |
3.2.1 价值流图的方法介绍 | 第30-32页 |
3.2.2 当前进口原材料活动价值流图 | 第32-33页 |
3.2.3 当前价值流图分析 | 第33-37页 |
3.3 未来价值流图 | 第37-40页 |
3.3.1 信息流改进 | 第37页 |
3.3.2 物料流改进 | 第37-38页 |
3.3.3 贸易公司优化 | 第38页 |
3.3.4 未来价值流图 | 第38-40页 |
3.4 进口原材料周期的改进成果 | 第40-42页 |
3.4.1 改进后的进口原材料周期 | 第40页 |
3.4.2 改进后的物流花费 | 第40-41页 |
3.4.3 价值流图改进前后效果对比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国内原材料运输优化 | 第42-53页 |
4.1 危险品运输介绍 | 第42-43页 |
4.2 供应商至XY公司的送货现状 | 第43-44页 |
4.2.1 供应商至XY公司的运输模式 | 第43-44页 |
4.3 供应商送货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 第44-45页 |
4.4 运输优化方法研究 | 第45-46页 |
4.5 XY公司原材料取货改进 | 第46-50页 |
4.5.1 对所有供应商进行集成分析 | 第46-47页 |
4.5.2 选用循环运输模式 | 第47-48页 |
4.5.3 选定供应商取货次序 | 第48-49页 |
4.5.4 选定配送车型 | 第49页 |
4.5.5 运输商管理 | 第49-50页 |
4.6 实施原材料循环取货改进的效果 | 第50-53页 |
4.6.1 长途供应商原材料取货的优化结果 | 第50-51页 |
4.6.2 短途供应商原材料取货的优化结果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第三方配送中心仓储管理优化 | 第53-66页 |
5.1 仓储管理的概念 | 第53-54页 |
5.2 XY公司第三方仓储管理现状 | 第54-55页 |
5.2.1 第三方危险品仓储情况 | 第54-55页 |
5.3 项目优化的方法 | 第55-61页 |
5.3.1 界定阶段 | 第55-56页 |
5.3.2 测量阶段-第三方仓库管理影响因素 | 第56-58页 |
5.3.3 分析阶段-关键要因及因果关系分析 | 第58-61页 |
5.4 改进阶段-第三方仓储改进方案 | 第61-64页 |
5.4.1 建立XY公司对第三方仓储服务的管理方案: | 第62页 |
5.4.2 第三方仓储制定管理流程 | 第62-63页 |
5.4.3 提升仓储利用率 | 第63-64页 |
5.5 控制阶段 | 第64页 |
5.6 第三方仓储改进效果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6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