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工业区规划、商业区规划论文

1990年代以来武汉市工业空间演化过程、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课题来源第14页
    1.2 选题背景第14-15页
        1.2.1 新经济时代来临,经济模式与生产方式转变,将带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第14页
        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需要进一步改革发展模式、适应新形势第14页
        1.2.3 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给武汉城市发展带来了新契机第14-15页
        1.2.4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中,需要更加注重产业空间的升级转型第15页
    1.3 相关概念辨析第15-18页
        1.3.1 工业、产业、行业第15-16页
        1.3.2 工业空间第16-17页
        1.3.3 工业布局第17-18页
    1.4 研究范围界定第18-19页
        1.4.1 研究范围界定第18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3 资料数据来源第19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1.5.1 研究目的第19页
        1.5.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6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第20-22页
        1.6.1 研究框架第20-21页
        1.6.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基础理论及研究综述第22-31页
    2.1 工业空间布局相关基础理论第22-25页
        2.1.1 工业区位相关理论第22页
        2.1.2 产业空间增长相关理论第22-23页
        2.1.3 产业空间集聚相关理论第23-24页
        2.1.4 与工业空间相关的城市规划理论第24-25页
    2.2 国外研究综述第25-27页
        2.2.1 早期研究第25-26页
        2.2.2 近现代研究第26-27页
        2.2.3 当代研究第27页
    2.3 国内研究综述第27-29页
        2.3.1 工业空间布局历史演变及特征研究第27-28页
        2.3.2 工业空间布局规划与发展对策研究第28-29页
        2.3.3 工业空间布局新趋势的研究第29页
    2.4 现阶段相关研究评述第29-31页
        2.4.1 工业空间演化理论的研究进展第29-30页
        2.4.2 工业空间优化对策的研究进展第30页
        2.4.3 城市工业空间研究的现状总结第30-31页
第三章 武汉市工业空间演化过程及特征分析第31-73页
    3.1 1990 年代以来工业发展历程回顾第31-37页
        3.1.1 工业产值每五年倍增,“八五”与“十一五”期间最为迅速第31-32页
        3.1.2 二三产交织并行,轻重工业比重稳定第32-33页
        3.1.3 支柱产业超过千亿,规模企业逐年递增第33-35页
        3.1.4 经开区数量众多,各有特色第35-37页
    3.2 工业空间的总体格局变迁第37-47页
        3.2.1 工业空间形态变迁第37-41页
        3.2.2 工业用地规模变化第41-45页
        3.2.3 工业用地重心偏移——由东部趋向西南第45-46页
        3.2.4 工业空间演化阶段——由弱势步入成熟第46-47页
    3.3 工业空间扩展的特征分析第47-57页
        3.3.1 用地扩展的时间变化特征第48-51页
        3.3.2 用地扩展的重心变化特征第51-52页
        3.3.3 用地扩展的圈层变化特征第52-55页
        3.3.4 用地扩展的方向变化特征第55-57页
    3.4 工业空间扩展的驱动力分析第57-67页
        3.4.1 驱动力定量分析第57-65页
        3.4.2 驱动力定性分析第65-67页
    3.5 工业空间演化的特征与问题第67-72页
        3.5.1 工业发展以政策为重要推力第67-68页
        3.5.2 工业拓展方向呈现南重北轻第68页
        3.5.3 工业空间演化体现为四种路径第68-70页
        3.5.4 整体形态内减外延、趋于集聚第70页
        3.5.5 空间演化存五大主要问题第70-72页
    3.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四章 武汉市工业布局现状及特征分析第73-114页
    4.1 工业用地的空间分布第73-75页
        4.1.1 工业用地重心——与城市重心基本吻合第73-74页
        4.1.2 不同规模地块——空间分布趋向各异第74-75页
        4.1.3 外围用地类型——土地混合程度不足第75页
    4.2 工业产值的空间分布第75-80页
        4.2.1 总产值外高内地,地均产值主城最高第75-78页
        4.2.2 集中指数较高,工业较为集聚第78-79页
        4.2.3 产值与人口相离,地理分布差异大第79-80页
    4.3 工业行业的空间分布第80-93页
        4.3.1 明确现状优势行业,挖掘潜在优势行业第80-85页
        4.3.2 各区优势行业相异,三环内外产业有别第85-88页
        4.3.3 新城组群集聚度高,轻纺工业布局分散第88-93页
    4.4 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第93-108页
        4.4.1 经开区企业聚集,老城区企业偏少第93-97页
        4.4.2 龙头企业助推优势行业,平均产值南高北低第97-105页
        4.4.3 以企业数据测算集聚度,与行业聚集度基本相符第105-108页
    4.5 现状工业空间分布特征及问题第108-113页
        4.5.1 工业用地空间分布不均,倾向外围都市区集聚第108页
        4.5.2 产值受面积与人口影响,空间产出集聚度较高第108-109页
        4.5.3 优势行业支撑城市发展,区域特色影响行业分布第109页
        4.5.4 规模企业趋向经济开发区,支柱产业集中大型企业第109页
        4.5.5 存在问题第109-113页
    4.6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五章 武汉市工业竞争力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第114-150页
    5.1 武汉市工业发展阶段研判第114-119页
        5.1.1 武汉市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第114-115页
        5.1.2 与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存在差距第115-117页
        5.1.3 在中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第117-119页
    5.2 武汉市工业竞争力比较分析第119-131页
        5.2.1 工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第119-120页
        5.2.2 工业竞争力测评方法第120-122页
        5.2.3 方法一:竞争力加权计算第122-123页
        5.2.4 方法二:竞争力因子分析第123-130页
        5.2.5 结果总结:武汉市工业竞争力一般,但潜力较大第130-131页
    5.3 武汉市工业竞争力评价第131-137页
        5.3.1 竞争力优势第131-133页
        5.3.2 竞争力短板第133-137页
    5.4 国际国内工业发展趋势第137-143页
        5.4.1 国际工业发展趋势第137-141页
        5.4.2 中国工业发展导向第141-143页
        5.4.3 城市工业空间区位趋势第143页
    5.5 武汉市工业发展趋势第143-148页
        5.5.1 武汉市工业发展的机遇第143-146页
        5.5.2 武汉市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第146-147页
        5.5.3 武汉市工业产业发展的趋势第147-148页
    5.6 本章小结第148-150页
第六章 武汉市工业布局优化策略第150-165页
    6.1 依托现有基础,强化产业集聚第150-158页
        6.1.1 促进产业外移,增强横向联系第150-154页
        6.1.2 极核带动片区发展,产城融合深入推动第154-157页
        6.1.3 整合集聚分散用地,适应自然地理状况第157-158页
    6.2 优化内部结构,创新集聚模式第158-162页
        6.2.1 保护工业遗产,推动中心工业都市化转变第158-160页
        6.2.2 工业空间分层,划分产业单元与产业模块第160页
        6.2.3 开辟新兴空间,落实战略性创新产业区位第160-161页
        6.2.4 针对要素特征,构建各类型产业布局结构第161-162页
        6.2.5 遵从阶段特征,形成空间迭代的产业布局第162页
    6.3 对接区域发展,深化产业轴带第162-164页
        6.3.1 对接区域,凸显联运优势第162页
        6.3.2 产业外移,联动城市圈共同发展第162-164页
    6.4 本章小结第164-16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65-170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65-167页
        7.1.1 1990 年代以来武汉市工业空间的演化特征第165-166页
        7.1.2 武汉市工业空间扩展的四大主要驱动力第166页
        7.1.3 武汉市工业空间布局的现状特征第166页
        7.1.4 武汉市工业竞争力评价第166-167页
        7.1.5 武汉市工业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第167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67-168页
        7.2.1 武汉市工业空间的演化存在两种路径第167页
        7.2.2 政策力对城市工业空间布局起着主导作用第167-168页
        7.2.3 提出“集群集聚、园区集合、产城融合”的武汉市工业布局优化策略第168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68-170页
        7.3.1 本文研究的不足第168-169页
        7.3.2 未来研究展望第169-170页
致谢第170-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75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及其顺铂耐药细胞株DNA和组蛋白表观遗传差异的研究
下一篇:抑制大庆市原料乳收购商渠道投机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