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7-32页 |
1.1.1 赴韩务工群体形成的时空溯源 | 第17-20页 |
1.1.2 延边赴韩务工人员的主要特征 | 第20-26页 |
1.1.3 赴韩务工群体跨境流动的社会问题及影响 | 第26-29页 |
1.1.4 赴韩务工青年群体的返乡社会适应诉求 | 第29-31页 |
1.1.5 本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 | 第31-32页 |
1.2 相关概念辨析 | 第32-33页 |
1.2.1 青年赴韩务工者 | 第32页 |
1.2.2 返乡 | 第32-33页 |
1.2.3 社会适应 | 第33页 |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33-37页 |
1.3.1 实践意义 | 第33-34页 |
1.3.2 理论意义 | 第34-36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36-3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1.4.1. 资料来源 | 第38-39页 |
1.4.2 分析方法 | 第39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39-42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42-71页 |
2.1 返乡社会适应的理论梳理 | 第42-48页 |
2.1.1 心理层面的返乡社会适应研究 | 第42-43页 |
2.1.2 认知层面的返乡社会适应研究 | 第43-47页 |
2.1.3 行为层面的返乡社会适应研究 | 第47-48页 |
2.2 返乡社会适应的情境影响因素研究 | 第48-51页 |
2.2.1 时间因素 | 第48-49页 |
2.2.2 文化距离 | 第49-50页 |
2.2.3 社会网络 | 第50-51页 |
2.2.4 物质环境 | 第51页 |
2.3 返乡社会适应的个体特征影响因素研究 | 第51-54页 |
2.3.1 个体的自然属性 | 第51-52页 |
2.3.2 个体社会属性 | 第52-53页 |
2.3.3 个体生命历程 | 第53-54页 |
2.4 返乡社会适应策略研究 | 第54-55页 |
2.4.1 国家层面 | 第54页 |
2.4.2 社会及企业组织层面 | 第54-55页 |
2.4.3 个人层面 | 第55页 |
2.5 述评 | 第55-57页 |
2.5.1 心理、认知、行为研究的分化 | 第55-56页 |
2.5.2 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的隔离 | 第56页 |
2.5.3 理论研究的西化取向 | 第56页 |
2.5.4 国内返乡研究内容有待扩展 | 第56-57页 |
2.5.5 返乡适应策略的局限性 | 第57页 |
2.6 本文的理论视角和研究范畴 | 第57-71页 |
2.6.1 返乡社会适应理论的梳理与整合 | 第57-62页 |
2.6.2 返乡社会适应研究的内涵和理论维度 | 第62-68页 |
2.6.3 身份认同与返乡适应的逻辑关系 | 第68-71页 |
第三章 跨境循环流动中的多重返乡类型 | 第71-89页 |
3.1 返乡时间 | 第71-75页 |
3.1.1 长期返乡型 | 第72页 |
3.1.2 中期返乡型 | 第72-73页 |
3.1.3 短期返乡型 | 第73-74页 |
3.1.4 小结 | 第74-75页 |
3.2 返乡动机 | 第75-82页 |
3.2.1 主动返乡型 | 第76-78页 |
3.2.2 被动返乡型 | 第78-81页 |
3.2.3 小结 | 第81-82页 |
3.3 返乡适应效果 | 第82-86页 |
3.3.1 整合型 | 第83-84页 |
3.3.2 归认型 | 第84页 |
3.3.3 区隔型 | 第84-85页 |
3.3.4 边缘型 | 第85-86页 |
3.3.5 小结 | 第86页 |
3.4 返乡类型间的逻辑联系 | 第86-89页 |
3.4.1 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 第86-87页 |
3.4.2 相互转换时移事异 | 第87-88页 |
3.4.3 局限性 | 第88-89页 |
第四章 物质认同的张力与返乡社会适应困境 | 第89-105页 |
4.1 符号消费的现实两难 | 第89-96页 |
4.1.1 脆弱的标签:消费与社会流动假象 | 第91-93页 |
4.1.2 礼物的沉重:消费和关系的疏离 | 第93-95页 |
4.1.3 小结 | 第95-96页 |
4.2 物理空间的认同障碍 | 第96-105页 |
4.2.1 区域发展 | 第96-97页 |
4.2.2 自然环境 | 第97-98页 |
4.2.3 公共空间 | 第98-102页 |
4.2.4 食宿条件 | 第102-103页 |
4.2.5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五章 承诺与冲突:角色认同的矛盾与社会适应 | 第105-125页 |
5.1 工作认同与返乡社会适应 | 第105-113页 |
5.1.1 工作与薪资 | 第106-108页 |
5.1.2 工作与社会流动 | 第108-110页 |
5.1.3 职业生涯的接续与断裂 | 第110-111页 |
5.1.4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紧张 | 第111-113页 |
5.1.5 小结 | 第113页 |
5.2 家庭认同 | 第113-125页 |
5.2.1 为人子女 | 第114-115页 |
5.2.2 夫妻关系 | 第115-121页 |
5.2.3 亲子关系 | 第121-122页 |
5.2.4 择偶之困 | 第122-123页 |
5.2.5 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归属与安全感:集体身份认同的变化与社会适应 | 第125-141页 |
6.1 民族身份认同 | 第125-129页 |
6.1.1 民族语言文化差异 | 第126-127页 |
6.1.2 民族间阶层区隔 | 第127-128页 |
6.1.3 小结 | 第128-129页 |
6.2 国家身份认同 | 第129-136页 |
6.2.1 政治身份认同 | 第130-134页 |
6.2.2 文化身份认同 | 第134-136页 |
6.2.3 小结 | 第136页 |
6.3 宗教身份认同 | 第136-141页 |
6.3.1 物质资源分享 | 第137-138页 |
6.3.2 社会网络衔接 | 第138-139页 |
6.3.3 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余论 | 第141-151页 |
7.1 结论概括 | 第141-144页 |
7.1.1 朝鲜族返乡类型具有独特性 | 第141页 |
7.1.2 返乡类型相互影响且相互转化 | 第141-142页 |
7.1.3 社会适应过程的多维度认同性 | 第142页 |
7.1.4 认同承诺不清致社会适应不良 | 第142-143页 |
7.1.5 角色认同更决定社会适应程度 | 第143页 |
7.1.6 跨国流动语境下国家认同强化 | 第143-144页 |
7.2 对策回应 | 第144-148页 |
7.2.1 个体层面 | 第144-145页 |
7.2.2 社会层面 | 第145-146页 |
7.2.3 国家层面 | 第146-148页 |
7.3 理论拓展 | 第148-149页 |
7.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149-151页 |
附录 | 第151-161页 |
附录 1. 赴韩务工人员社会适应问卷调查 | 第151-157页 |
附录 2. 赴韩务工青年返乡社会适应访谈提纲 | 第157-158页 |
附录 3.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列表 | 第158-160页 |
附录 4. 韩国签证种类列表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8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0-182页 |
后记与致谢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