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趋势下特大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4页 |
图片目录 | 第14-17页 |
序论 | 第17-35页 |
第一节 老龄化定义,现状与未来 | 第18-22页 |
第二节 老人居住问题的产生、意义与发展前景 | 第22-27页 |
第三节 大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的缘起 | 第27-32页 |
第四节 论文结构介绍 | 第32-35页 |
上篇 | 第35-161页 |
第一章 老人居住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发展 | 第36-64页 |
第一节 老人居住建筑的历史 | 第37-57页 |
1.1.1 古代老人居住建筑 | 第37-41页 |
1.1.2 近代老人居住建筑 | 第41-47页 |
1.1.3 西方现代老人居住建筑 | 第47-54页 |
1.1.4 我国老人居住建筑的发展 | 第54-57页 |
第二节 老人居住建筑的理论发展 | 第57-64页 |
1.2.1 老年学的发展 | 第57-59页 |
1.2.2 国外老人居住建筑研究的发展 | 第59-61页 |
1.2.3 我国老人居住建筑研究的发展 | 第61-64页 |
第二章 西方发达国家当代老人居住建筑 | 第64-102页 |
第一节 美国当代广义老人居住建筑 | 第65-79页 |
2.1.1 美国概况 | 第65-67页 |
2.1.2 美国当代老人居住建筑形式 | 第67-75页 |
2.1.3 美国老人的居住选择 | 第75-79页 |
第二节 英国当代广义老人居住建筑 | 第79-91页 |
2.2.1 英国概况 | 第79-80页 |
2.2.2 英国当代老人居住建筑形式 | 第80-88页 |
2.2.3 英国老人的居住选择 | 第88-91页 |
第三节 瑞典当代广义老人居住建筑 | 第91-102页 |
2.3.1 瑞典概况 | 第91-93页 |
2.3.2 瑞典当代老人居住建筑形式 | 第93-98页 |
2.3.3 瑞典老人的居住选择 | 第98-102页 |
第三章 东亚地区老人居住建筑 | 第102-161页 |
第一节 新加坡的广义老人居住建筑 | 第103-115页 |
3.1.1 新加坡概况 | 第103-104页 |
3.1.2 新加坡老人居住建筑的变迁 | 第104-110页 |
3.1.3 新加坡当代老人居住建筑形式 | 第110-112页 |
3.1.4 新加坡老人的居住选择 | 第112-115页 |
第二节 香港的广义老人居住建筑 | 第115-129页 |
3.2.1 香港概况 | 第115-117页 |
3.2.2 香港老人居住建筑的变迁 | 第117-123页 |
3.2.3 香港当代老人居住建筑形式 | 第123-125页 |
3.2.4 香港老人的居住选择 | 第125-129页 |
第三节 台湾的广义老人居住建筑 | 第129-142页 |
3.3.1 台湾概况 | 第129-131页 |
3.3.2 台湾老人居住建筑的变迁 | 第131-136页 |
3.3.3 台湾当代老人居住建筑形式 | 第136-140页 |
3.3.4 台湾老人的居住选择 | 第140-142页 |
第四节 日本的广义老人居住建筑 | 第142-161页 |
3.4.1 日本概况 | 第142-144页 |
3.4.2 日本老人居住建筑的变迁 | 第144-152页 |
3.4.3 日本当代老人居住建筑形式 | 第152-155页 |
3.4.4 日本老人的居住选择 | 第155-161页 |
中篇 | 第161-255页 |
第四章 广义老人居住建筑的类型体系 | 第162-220页 |
第一节 框架与体系 | 第162-179页 |
4.1.1 广义老人居住建筑的框架 | 第163-168页 |
4.1.2 广义老人居住建筑体系的建立 | 第168-177页 |
4.1.3 广义老人居住建筑的类型 | 第177-179页 |
第二节 形式到类型的重新定位 | 第179-201页 |
4.2.1 形式地回顾 | 第179-187页 |
4.2.2 类型的重新定位 | 第187-201页 |
第三节 类型体系的启示 | 第201-220页 |
4.3.1 发展规模 | 第201-210页 |
4.3.2 类型选择 | 第210-217页 |
4.3.3 时间切入点 | 第217-220页 |
第五章 老人居住建筑的战略规划 | 第220-255页 |
第一节 老人居住建筑的原则性理论 | 第220-228页 |
5.1.1 联合国老人五大原则 | 第220-223页 |
5.1.2 原居安老 | 第223-225页 |
5.1.3 长期照护 | 第225-228页 |
第二节 老人居住问题的战略与规划 | 第228-255页 |
5.2.1 发展战略的制定 | 第228-236页 |
5.2.2 选址方案的比较 | 第236-248页 |
5.2.3 实践方式的选择 | 第248-255页 |
下篇 | 第255-377页 |
第六章 狭义老人居住建筑的设计导则 | 第256-328页 |
第一节 理念与方法 | 第257-281页 |
6.1.1 设计理念 | 第257-267页 |
6.1.2 设计方法 | 第267-276页 |
6.1.3 准备工作 | 第276-281页 |
第二节 建筑设计 | 第281-309页 |
6.2.1 户型选择 | 第281-289页 |
6.2.2 配套设施 | 第289-301页 |
6.2.3 平面与层数 | 第301-309页 |
第三节 设计细节 | 第309-328页 |
6.3.1 厨房卫浴 | 第309-315页 |
6.3.2 门户空间 | 第315-322页 |
6.3.3 感知环境 | 第322-328页 |
第七章 当代我国老人居住建筑的案例与评价 | 第328-37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328-336页 |
7.1.1 时代机遇 | 第328-331页 |
7.1.2 研究对象 | 第331-333页 |
7.1.3 经验总结 | 第333-336页 |
第二节 个案分析 | 第336-377页 |
7.2.1 大连阳光家园 | 第336-340页 |
7.2.2 北京太阳城 | 第340-345页 |
7.2.3 北京东方太阳城 | 第345-349页 |
7.2.4 天津国际老人村 | 第349-353页 |
7.2.5 苏州新城花园 | 第353-358页 |
7.2.6 上海宝康老年公寓 | 第358-363页 |
7.2.7 上海众仁乐园 | 第363-368页 |
7.2.8 杭州萧山颐乐园 | 第368-373页 |
7.2.9 成都金色怡园 | 第373-377页 |
结论 | 第377-398页 |
参考文献 | 第398-412页 |
附录——“跨城市老人居住问题调查”情况概述 | 第412-421页 |
致谢 | 第4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