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田基本建设、农垦论文

涞源县水毁耕地复垦潜力及类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3 研究进展评述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3-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3 技术路线第14-16页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16-21页
    2.1 概念和内涵第16-17页
        2.1.1 土地复垦第16页
        2.1.2 土地复垦潜力第16页
        2.1.3 土地复垦潜力评价第16-17页
    2.2 理论基础第17-20页
        2.2.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第17页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17页
        2.2.3 循环经济理论第17-18页
        2.2.4 土地报酬规律理论第18页
        2.2.5 区位理论第18-19页
        2.2.6 地域分异理论第19页
        2.2.7 土地经济学理论第19页
        2.2.8 恢复生态学理论第19-20页
    2.3 数据的获取及评价单元确定第20-21页
        2.3.1 数据获取第20页
        2.3.2 评价单元划分第20-21页
3 水毁耕地复垦潜力与复垦类型研究第21-30页
    3.1 水毁耕地复垦评价体系构建第21-22页
        3.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第21页
        3.1.2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21-22页
    3.2 评价指标的量化与分级标准第22-23页
    3.3 评价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第23-25页
        3.3.1 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第23-24页
        3.3.2 各个指标的权重第24-25页
    3.4 水毁耕地复垦潜力评价研究第25-27页
        3.4.1 指标标准化第25-26页
        3.4.2 构造规范化的决策矩阵第26页
        3.4.3 理想点法排序第26-27页
        3.4.4 水毁耕地复垦潜力级别确定第27页
    3.5 水毁耕地复垦类型研究第27-30页
        3.5.1 因素组合类型分析第27-28页
        3.5.2 水毁耕地复垦方向确定第28-30页
4 涞源县水毁耕地复垦影响因素分析第30-47页
    4.1 研究区概况第30-33页
        4.1.1 研究区所在县概况第30页
        4.1.2 研究区概况第30-32页
        4.1.3 受灾情况分析第32-33页
    4.2 土壤条件分析第33-37页
        4.2.1 有效土层厚度第33-34页
        4.2.2 土壤质地第34-35页
        4.2.3 有机质含量第35-36页
        4.2.4 剖面构型第36-37页
    4.3 复垦条件分析第37-41页
        4.3.1 田块坡度第37-39页
        4.3.2 地质灾害第39页
        4.3.3 防洪设施条件第39-40页
        4.3.4 灌溉条件第40-41页
    4.4 生态条件分析第41-43页
        4.4.1 植被覆盖度第41-42页
        4.4.2 生物丰度指数第42-43页
    4.5 社会条件分析第43-47页
        4.5.1 连片性第43-44页
        4.5.2 区位条件第44-45页
        4.5.3 空间格局第45-47页
5 涞源县水毁耕地复垦潜力与类型研究第47-55页
    5.1 涞源县水毁耕地复垦潜力结果与分析第47-49页
    5.2 涞源县水毁耕地复垦类型结果与分析第49-50页
    5.3 涞源县水毁耕地复垦潜力与类型组合结果与分析第50-53页
    5.4 涞源县水毁耕地复垦实施的对策建议第53-55页
        5.4.1 灾区水利重建要坚持开源与节流的原则第53页
        5.4.2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第53页
        5.4.3 灾后土地的复垦与利用中注重用地的科学性第53页
        5.4.4 加大灾后土地复垦资金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第53-54页
        5.4.5 实施灾区合理培肥技术,提高灾区土壤质量第54页
        5.4.6 制定并严格执行针对性的复垦标准第54-55页
6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9-60页
作者简历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州市金庭镇明月湾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
下一篇:苏州市吴江太湖新城环卫设施布点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