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安检图像的校正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动机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安检设备现状 | 第9-10页 |
1.3 实验数据来源 | 第1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0-12页 |
第二章 X射线安检系统 | 第12-22页 |
2.1 X射线安检系统结构 | 第12-13页 |
2.1.1 安检产品 | 第12页 |
2.1.2 安检系统整体结构图 | 第12-13页 |
2.2 X射线模块 | 第13-16页 |
2.2.1 X射线的产生原理及能谱特性 | 第13-14页 |
2.2.2 射线的量和质 | 第14-15页 |
2.2.3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第15-16页 |
2.2.4 X射线的衰减 | 第16页 |
2.3 数据采集 | 第16-19页 |
2.3.1 成像原理与过程 | 第16-17页 |
2.3.2 X射线探测器 | 第17-19页 |
2.3.3 数据采集与转换 | 第19页 |
2.4 数据显示模块 | 第19-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安检图像不均匀的校正 | 第22-41页 |
3.1 图像不均匀的原因分析 | 第22-25页 |
3.1.1 产生原因分析 | 第22-23页 |
3.1.2 实验验证 | 第23-25页 |
3.2 图像不均匀的校正方法 | 第25-31页 |
3.2.1 常规校正方法 | 第25-28页 |
3.2.2 高灰度段的修正两点校正方法 | 第28-29页 |
3.2.3 低灰度段的补偿修正法 | 第29-31页 |
3.3 实验过程及结果 | 第31-40页 |
3.3.1 高灰度段校正实验 | 第31-37页 |
3.3.2 低灰度段校正实验 | 第37-39页 |
3.3.3 高、低灰度段结合校正实验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安检图像“拖尾”模糊的复原 | 第41-49页 |
4.1 安检图像“拖尾”模糊的产生 | 第41-42页 |
4.2 复原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42-45页 |
4.2.1 经典的图像复原方法 | 第42-43页 |
4.2.2 正则化的图像复原方法 | 第43-45页 |
4.3 实验过程及结果 | 第45-47页 |
4.3.1 点扩散函数(PSF)的获取 | 第45页 |
4.3.2 实验结果及比较 | 第45-47页 |
4.4 后续研究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0页 |
5.1 总结 | 第49页 |
5.2 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