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论文--钎焊论文

无铅钎料钎焊Fe-Si-B非晶合金的润湿行为及界面反应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3页
    1.1 非晶合金概述第11-17页
        1.1.1 非晶合金及其发展史第11-13页
        1.1.2 非晶合金的分类第13-14页
        1.1.3 非晶合金的结构弛豫第14-15页
        1.1.4 非晶合金的晶化第15页
        1.1.5 Fe基非晶合金概述第15-17页
        1.1.6 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第17页
    1.2 钎料在非晶合金上的润湿行为及研究进展第17-22页
        1.2.1 钎料在非晶合金上的润湿行为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2 钎料在非晶合金上润湿性能的研究方法第19-22页
    1.3 钎料与非晶合金的界面反应及焊点的可靠性第22页
    1.4 非晶合金连接研究及应用现状第22-30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0-33页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30页
        1.5.2 研究内容第30-31页
        1.5.3 技术路线第31-33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第33-36页
    2.1 实验材料第33页
    2.2 XRD实验第33页
    2.3 DSC实验第33-34页
    2.4 退火实验第34页
    2.5 润湿性实验第34-35页
        2.5.1 预处理第35页
        2.5.2 实验过程第35页
    2.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第35页
    2.7 高频感应加热钎焊实验第35-36页
第三章 典型软钎料在非晶合金上的润湿行为及界面反应第36-45页
    3.1 基片的分析第36-38页
    3.2 不同钎料在非晶态Fe_(84.3)Si_(10.3)B_(5.4) 合金上的润湿性第38-42页
        3.2.1 不同钎料在非晶态Fe_(84.3)Si_(10.3)B_(5.4) 合金上的静态润湿第38-40页
        3.2.2 不同钎料在非晶态Fe_(84.3)Si_(10.3)B_(5.4) 合金上的动态润湿第40-42页
    3.3 四种钎料与非晶态Fe_(84.3)Si_(10.3)B_(5.4) 合金的界面特征第42-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不同温度下Sn-Cu钎料在非晶合金上的润湿行为及界面反应第45-52页
    4.1 不同温度下Sn-Cu在非晶态Fe_(84.3)Si_(10.3)B_(5.4) 合金上的润湿性第45-47页
    4.2 不同温度下Sn-Cu与非晶态Fe_(84.3)Si_(10.3)B_(5.4) 合金的界面特征第47-50页
    4.3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五章 Sn-Cu钎料在不同微观结构Fe_(84.3)Si_(10.3)B_(5.4) 合金上的润湿行为及界面反应第52-69页
    5.1 非晶态Fe_(84.3)Si_(10.3)B_(5.4) 合金的热处理第52-53页
    5.2 不同温度下Sn-Cu在不同微观结构Fe_(84.3)Si_(10.3)B_(5.4) 合金上的润湿性第53-54页
    5.3 Sn-Cu钎料在不同微观结构Fe_(84.3)Si_(10.3)B_(5.4) 合金上的润湿性对比第54-57页
    5.4 Sn-Cu钎料与不同微观结构Fe_(84.3)Si_(10.3)B_(5.4) 合金的界面特征第57-63页
        5.4.1 Sn-Cu钎料与400℃退火30min后合金基片的界面特征第57-59页
        5.4.2 Sn-Cu钎料与500℃退火30min后合金基片的界面特征第59-61页
        5.4.3 Sn-Cu钎料与650℃退火30min后合金基片的界面特征第61-63页
    5.5 Sn-Cu钎料钎焊不同微观结构Fe_(84.3)Si_(10.3)B_(5.4) 合金的界面特征对比第63-68页
    5.6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六章 高频感应钎焊接头性能研究第69-75页
    6.1 高频感应加热钎焊工艺曲线第69页
    6.2 Fe基非晶与Fe基非晶的接头界面形貌第69-71页
    6.3 Fe基非晶与Cu的接头界面形貌第71-72页
    6.4 Fe基非晶与 1050Al的接头界面形貌第72-73页
    6.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全文总结和后续展望第75-78页
参考文献第78-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附件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填闲小麦对黄瓜幼苗的化感作用和营养资源利用的影响
下一篇:生物炭不同用量与施用年限对土壤水分运动及溶质运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