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空间理论论文

空间的间断与连续--对文化产业建筑模式的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T第5页
第一章 论文概述第10-17页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10-14页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0页
        1.1.2 相关研究状况简述第10-13页
        1.1.3 所研究问题的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2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4-17页
        1.2.1 主要研究内容第14页
        1.2.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2.3 研究框架第15-17页
第二章 空间的间断与连续的理论建立第17-30页
    2.1 间断与连续的概念及论述第17-20页
        2.1.1 间断与连续对立统一理论发展历程第17页
        2.1.2 间断、连续的概念定义第17-18页
        2.1.3 间断与连续的内涵第18-20页
    2.2 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筑间断与连续性的分析第20-26页
        2.2.1 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第20页
        2.2.2 建筑发展过程连续性分析第20-22页
        2.2.3 建筑发展过程间断性分析第22-24页
        2.2.4 建筑发展过程间断与连续性分析第24-26页
    2.3 空间的间断与连续的建筑内涵第26-29页
        2.3.1 空间的连续性建筑涵义第26-27页
        2.3.2 空间的间断性建筑涵义第27页
        2.3.3 空间的间断与连续建筑内涵第27-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空间的间断与连续理论解析文化产业建筑模式第30-46页
    3.1 文化、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建筑的概念界定第30-32页
        3.1.1 文化、文化产业概念第30-31页
        3.1.2 文化产业建筑概念界定及分类第31-32页
    3.2 文化与符号、符号与建筑的关系第32-33页
        3.2.1 文化与符号的关系第32-33页
        3.2.2 符号与建筑的关系第33页
    3.3 基于空间的间断与连续理论对文化产业建筑模式的分析第33-44页
        3.3.1 文化产业建筑间断与连续的现实需求分析第33-34页
        3.3.2 798艺术区第34-38页
        3.3.3 成都宽窄巷子第38-41页
        3.3.4 成都东郊记忆第41-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文化产业建筑间断与连续空间艺术及规律第46-66页
    4.1 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背景简析第46页
        4.1.1 社会发展背景第46页
        4.1.2 文化产业发展动向第46页
    4.2 文化产业建筑空间特性第46-48页
        4.2.1 文化性和公共性第46-47页
        4.2.2 灵活性和流动性第47-48页
    4.3 文化产业建筑连续空间模式设计原则及方法第48-53页
        4.3.1 文化产业建筑连续空间模式设计原则第48-50页
        4.3.2 文化产业建筑连续空间模式设计方法第50-53页
    4.4 文化产业建筑间断空间模式设计原则及方法第53-57页
        4.4.1 文化产业建筑间断空间模式设计原则第53-55页
        4.4.2 文化产业建筑间断空间模式设计方法第55-57页
    4.5 文化产业建筑间断与连续空间模式的设计原则及方法第57-65页
        4.5.1 文化产业建筑间断与连续空间模式的设计原则第57-59页
        4.5.2 文化产业建筑间断与连续空间模式的设计方法第59-64页
        4.5.3 文化产业建筑间断与连续空间艺术第64-65页
    4.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实践与应用第66-74页
    5.1 项目概况第66页
        5.1.1 项目基地概况第66页
        5.1.2 现状分析第66页
    5.2 项目功能规划布局及概念设计构思第66-68页
    5.3 回族文化生态园间断与连续模式的应用第68-72页
        5.3.1 回族文化生态园区整体规划设计间断与连续模式的运用第68-70页
        5.3.2 创意文化街区规划设计第70-71页
        5.3.3 创意建筑方案设计第71-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第74-76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74页
    6.2 研究的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附录A第79-8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第82-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下一篇:河南省人口迁移及其对城市化效率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