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康教授从气血津液论治胃痞的经验总结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文献综述 | 第7-14页 |
第一部分 古代医家对于胃痞的认识 | 第7-10页 |
1.对痞字的认识 | 第7页 |
2.痞的病因病机 | 第7-8页 |
3.痞病的病位 | 第8-9页 |
4.痞病的症候 | 第9-10页 |
5.痞病的治疗 | 第10页 |
第二部分 现代医家对胃痞的研究 | 第10-14页 |
1.胃肠动力障碍 | 第12-13页 |
2.内脏高敏感性 | 第13页 |
3.精神心理因素 | 第13-14页 |
1.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2.研究内容 | 第15-29页 |
2.1 胃痞与气血津液病机 | 第15-19页 |
2.1.1 气病病机 | 第16-17页 |
2.1.2 血病病机 | 第17-18页 |
2.1.3 津液病病机 | 第18-19页 |
2.2 胃痞的分型 | 第19-20页 |
2.2.1 脾虚湿滞型 | 第20页 |
2.2.2 肝胃不和型 | 第20页 |
2.2.3 气虚血瘀型 | 第20页 |
2.2.4 胃阴亏虚型 | 第20页 |
2.3 胃痞的辨治 | 第20-25页 |
2.3.1 宣肺通腑以消痞 | 第20-22页 |
2.3.2 平肝理气以消痞 | 第22-23页 |
2.3.3 活血化瘀以消痞 | 第23-24页 |
2.3.4 益胃生津以消痞 | 第24-25页 |
2.4 现代药理研究 | 第25-28页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3页 |
附录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