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中“比德”思想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9页 |
1.选题依据 | 第8页 |
2.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第11-12页 |
1.论文结构 | 第11页 |
2.创新点 | 第11-12页 |
一、“比德”思想的理论概述 | 第12-20页 |
(一)“比德”的文化内涵 | 第12-13页 |
1.“比”与“德”的阐释 | 第12页 |
2.“比德”一词的文化渊源 | 第12-13页 |
(二)“比德”思想的形成及主要流派 | 第13-16页 |
1.“比德”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13-14页 |
2.“比德”思想的提出 | 第14-16页 |
3.“比德”思想的主要流派 | 第16页 |
(三)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比德”样式 | 第16-20页 |
二、中国传统绘画中“比德”思想的历史演变 | 第20-29页 |
(一)绘画比德的萌芽时期 | 第20-21页 |
1.先秦艺术中的比德审美现象 | 第20页 |
2.沦为政治教化工具的汉代绘画比德 | 第20-21页 |
(二)绘画比德的先启:魏晋南北朝的山水诗画 | 第21-22页 |
(三)绘画比德的成熟期 | 第22-25页 |
1.唐代的“书画同源” | 第22-23页 |
2.宋代绘画比德对“理”的关注 | 第23-24页 |
3.援诗入画——比德的自觉性 | 第24-25页 |
(四)绘画比德的骤变:元、明、清 | 第25-26页 |
(五)绘画比德的新演变 | 第26-29页 |
三、中国传统绘画中“比德”思想的生态意蕴 | 第29-37页 |
(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自然性” | 第29-32页 |
1.源于自然的绘画工具 | 第29页 |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 | 第29-31页 |
3.融于自然的创作题材 | 第31-32页 |
(二)绘画比德思想中的生态理念 | 第32-37页 |
1.绘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 | 第32-33页 |
2.“万物有灵”的认知方式 | 第33-34页 |
3.“天人合一”的比德生态观 | 第34-37页 |
四、中国传统绘画中“比德”思想的当代生态价值 | 第37-46页 |
(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诠释 | 第37-40页 |
(二)对生态美学研究的意义 | 第40-41页 |
(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 第41-46页 |
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 | 第41-43页 |
2.“比德”思想与可持续发展 | 第43页 |
3.“比德”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