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海绵城市(LID)理论视角下延安新区绿色开敞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6-21页
        1.1.1 保护圣地、持续发展——延安上山建城新区建设成为必然第16-18页
        1.1.2 科学论证、综合保障——山地新区建设快速进行第18-19页
        1.1.3 推陈出新、适地营城——新城地区生态环境重构急待研究第19-20页
        1.1.4 顺应自然、优化生态——突出绿色开敞空间在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的生态作用第20页
        1.1.5 纳水固土、防涝缓旱——建构黄土高原海绵新城第20-21页
    1.2 研究价值及意义第21-22页
        1.2.1 理论前沿性第21页
        1.2.2 现实的紧迫性第21-22页
        1.2.3 对原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补充第22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22-26页
        1.3.1 海绵城市理论第22-23页
        1.3.2 生态城市第23页
        1.3.3 绿色开敞空间第23-26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6-28页
        1.4.1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4.2 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践第28-48页
    2.1 城市开敞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第28-33页
        2.1.1 绿色开敞空间体系总体布局研究第28-29页
        2.1.2 城市开敞空间设计研究第29-31页
        2.1.3 城市绿色开敞空间体系要素构成第31-33页
    2.2 削山建城实践第33-36页
        2.2.1 宁夏彭阳县悦龙山新区第33-34页
        2.2.2 湖北十堰市建设第34-35页
        2.2.3 削山造城经验回顾与总结第35-36页
    2.3 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布局研究第36-40页
        2.3.1 以自然空间为主导的山城绿色开敞空间第37页
        2.3.2 以城市结构为主导的山城绿色开敞空间第37-38页
        2.3.3 以绿地生态功能为主导的山城绿色开敞空间第38-39页
        2.3.4 以景观绿道为主导的绿色开敞空间第39-40页
    2.4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第40-47页
        2.4.1 海绵城市的源起第41-42页
        2.4.2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第42-44页
        2.4.3 技术途径第44-45页
        2.4.4 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第45-47页
    2.5 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绿色开敞空间在海绵城市建构中的作用第48-72页
    3.1 承载海绵机能第48-54页
        3.1.1 地面第48-49页
        3.1.2 植被第49-51页
        3.1.3 水体第51-52页
        3.1.4 排水设施第52-54页
    3.2 优化生态格局第54-56页
        3.2.1 内外并存的生态格局保护第54-55页
        3.2.2 外部绿色开敞空间与城市生态第55页
        3.2.3 内部开敞空间与城市生态第55-56页
    3.3 柔化硬质结构第56-57页
        3.3.1 将自然引入城市,控制城市无序扩张第56页
        3.3.2 建构与城市汇水本底相一致的绿色空间第56-57页
    3.4 强化公共功能第57-60页
        3.4.1 景观功能第58页
        3.4.2 休闲功能第58-59页
        3.4.3 串接城市各系统第59-60页
    3.5 完善生态网络第60-64页
        3.5.1 城市的海绵基质第60-61页
        3.5.2 城市的海绵廊道第61-63页
        3.5.3 城市的海绵斑块第63-64页
    3.6 思索:海绵城市理论改变传统绿色开敞空间布局第64-70页
        3.6.1 与其他系统由对立到统一第65-67页
        3.6.2 与山体汇水格局的一致性第67-68页
        3.6.3 绿地类型的多样化第68页
        3.6.4 与慢行游憩体系的耦合第68-69页
        3.6.5 绿色开敞空间构成要素的增加第69-70页
    3.7 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延安新区绿色开敞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及应对方式第72-86页
    4.1 总体结构第72-74页
        4.1.1 区位与现状第72-73页
        4.1.2 性质与定位第73页
        4.1.3 功能与结构第73-74页
    4.2 气候特征第74-75页
        4.2.1 降雨量少,蒸发量大造成水资源不足第74-75页
        4.2.2 温度变化日较差年较差大,空气湿度低第75页
        4.2.3 降水集中水量大,然而水难保造成水资源稀缺第75页
    4.3 土壤地貌第75-79页
        4.3.1 湿陷性黄土特征第75-76页
        4.3.2 原有地貌具有汇流分形特征第76-78页
        4.3.3 设计地貌特征第78-79页
    4.4 水文环境第79-81页
        4.4.1 原有地貌的沟壑汇水模拟第79页
        4.4.2 原有汇流是整个区域的汇流末梢第79-80页
        4.4.3 填挖方区沉降影响第80-81页
    4.5 生态植被条件第81-82页
    4.6 应对方式第82-84页
        4.6.1 碎片的整合、缝合第82页
        4.6.2 生态的适应、优化第82页
        4.6.3 景观的链接、组序第82-83页
        4.6.4 水功能的协调、强化第83-84页
    4.7 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延安新区绿色开敞空间规划布局第86-118页
    5.1 完善海绵生态体系第86-91页
        5.1.1 构建海绵基质承载城市第86-89页
        5.1.2 营造绿色廊道网络城市第89-90页
        5.1.3 植入点状斑块升华城市第90-91页
    5.2 协同山水格局第91-96页
        5.2.1 承上启下的绿化汇流体系第91-92页
        5.2.2 依托原有沟壑地貌构建绿色海绵体第92-94页
        5.2.3 依托汇水等级构建开敞空间等级第94-96页
    5.3 优化城市结构第96-102页
        5.3.1 与城市总体布局高度统一第96-97页
        5.3.2 与城市其它公共空间协调第97-98页
        5.3.3 与市政基础设施融合第98-102页
    5.4 突出海绵效率第102-110页
        5.4.1 优化海绵体系、加大海棉体比重第102-104页
        5.4.2 提升海绵体机能第104-106页
        5.4.3 建设集储水设施第106-109页
        5.4.4 绿色海绵体和水系统的耦合第109-110页
    5.5 强化使用功能第110-116页
        5.5.1 生态绿地布局第110-111页
        5.5.2 公园绿地布局第111-113页
        5.5.3 专项绿地控制第113-115页
        5.5.4 广场布局第115页
        5.5.5 步道伴行第115-116页
    5.6 小结第116-118页
结论与展望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以X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
下一篇:私募股权基金对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