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缩略词列表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转录因子研究概述 | 第11-13页 |
1.2.2 植物GRAS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mi R171-GRASs调控网络 | 第14-15页 |
1.2.4 植物激素赤霉素(GA)与生长素(Auxin)的互作 | 第15-16页 |
1.2.5 植物激素与雄蕊发育 | 第16-17页 |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7-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GRAS基因家族成员鉴定与表达分析 | 第21-47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1-30页 |
2.2.1 植物材料 | 第21-22页 |
2.2.2 试剂、仪器设备和溶液 | 第22-23页 |
2.2.3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和预测 | 第23-24页 |
2.2.4 Sly-mi R171对靶基因剪切片段的分离与剪切位点的鉴定 | 第24-26页 |
2.2.5 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 | 第26-3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3页 |
2.3.1 番茄GRAS基因的查找和鉴定 | 第30-31页 |
2.3.2 番茄GRAS基因的命名、基因组定位和序列分析 | 第31-33页 |
2.3.3 番茄Sl GRAS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33-34页 |
2.3.4 Sly-mi R171对靶基因Sl GRAS24和Sl GRAS40剪切鉴定 | 第34-35页 |
2.3.5 番茄GRAS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和坐果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 第35-37页 |
2.3.6 番茄GRAS基因家族成员对植物激素的响应 | 第37-39页 |
2.3.7 番茄GRAS基因家族成员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 第39-43页 |
2.4 讨论 | 第43-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番茄SLY-MIR171靶基因SLGRAS24功能研究 | 第47-87页 |
3.1 前言 | 第47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7-63页 |
3.2.1 材料 | 第47-48页 |
3.2.2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和溶液 | 第48-50页 |
3.2.3 基因片段的分离与克隆 | 第50-55页 |
3.2.4 农杆菌转化 | 第55页 |
3.2.5 番茄遗传转化 | 第55-56页 |
3.2.6 阳性株系的筛选与纯合 | 第56页 |
3.2.7 Sl GRAS24蛋白亚细胞定位(烟草原生质体转化) | 第56-57页 |
3.2.8 Sl GRAS24转录激活验证(酵母自激活实验) | 第57页 |
3.2.9 组织学分析(石蜡切片) | 第57-58页 |
3.2.10 GUS染色实验 | 第58页 |
3.2.11 激素处理实验 | 第58-59页 |
3.2.12 内源GA3和IAA的提取和定量 | 第59-60页 |
3.2.13 花粉活力检测(TTC染色鉴定) | 第60页 |
3.2.14 转录组测序与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3.2.15 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 | 第61-62页 |
3.2.16 Sly-mi R171定量检测 | 第62-6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3-82页 |
3.3.1 Sly-mi R171和Sl GRAS24表达模式 | 第63页 |
3.3.2 Sl GRAS24亚细胞定位分析和转录激活能力验证 | 第63-65页 |
3.3.3 转基因株系鉴定与表型分析 | 第65-68页 |
3.3.4 Sl GRAS24参与赤霉素与生长素信号途径 | 第68-71页 |
3.3.5 Sl GRAS24-OE超表达番茄中赤霉素和生长素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分析 | 第71-73页 |
3.3.6 Sl GRAS24-OE株系对外源IAA或GA3的敏感性分析及其植株生长情况 | 第73-75页 |
3.3.7 超表达Sl GRAS24造成番茄授粉/受精过程受阻 | 第75-78页 |
3.3.8 Sl GRAS24-OE盛花中的转录组(RNA-seq)分析 | 第78-80页 |
3.3.9 Sl GRAS24-OE株系果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被抑制 | 第80-82页 |
3.4 讨论 | 第82-8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88页 |
4.3 后续研究及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1页 |
附录 | 第101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1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