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赤潮的形成及影响 | 第11-14页 |
1.1.1 赤潮的定义和成因 | 第11-12页 |
1.1.2 棕囊藻赤潮及危害现状 | 第12-14页 |
1.2 赤潮的防治对策 | 第14-16页 |
1.2.1 物理和化学防治 | 第14页 |
1.2.2 生物防治 | 第14-16页 |
1.3 细菌溶藻活性物质与溶藻机制 | 第16-21页 |
1.3.1 溶藻细菌作用方式 | 第16-17页 |
1.3.2 溶藻细菌活性物质研究 | 第17-19页 |
1.3.3 溶藻机制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 浮游植物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21-26页 |
1.4.1 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定义及因素 | 第21-22页 |
1.4.2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特征及检测 | 第22-24页 |
1.4.3 浮游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5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6-29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页 |
1.5.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6-28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高效溶藻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9-43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2.2.1. 藻种培养 | 第29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2.3.1 高效溶藻细菌的分离纯化 | 第30-31页 |
2.3.2 溶藻细菌形态观察和革兰氏染色 | 第31页 |
2.3.3 溶藻细菌生理生化特征检测 | 第31-32页 |
2.3.4 高效溶藻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2-3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2.4.1 海洋细菌分离纯化和平板形态特征 | 第34-35页 |
2.4.2 不同菌株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效果 | 第35页 |
2.4.3 细菌平板形态和革兰氏染色结果 | 第35-36页 |
2.4.4 溶藻细菌生长曲线 | 第36-37页 |
2.4.5 溶藻细菌生理生化特征 | 第37-40页 |
2.4.6 溶藻细菌种属鉴定结果 | 第40-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溶藻细菌溶藻方式及特性 | 第43-56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试剂与仪器 | 第43-44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3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43-4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3.3.1 不同菌液投加量的溶藻效果 | 第44页 |
3.3.2 细菌溶藻方式测定 | 第44页 |
3.3.3 不同处理时间的溶藻效果 | 第44-45页 |
3.3.4 两株溶藻细菌对不同赤潮藻的溶藻效果 | 第45页 |
3.3.5 两无菌滤液以不同比例混合的溶藻效果 | 第45页 |
3.3.6 溶藻活性物质热稳定性分析 | 第45页 |
3.3.7 溶藻活性物质酸碱稳定性分析 | 第45-46页 |
3.3.8 无菌滤液乙醇沉淀分析 | 第46页 |
3.3.9 溶藻活性物质化学极性分析 | 第46页 |
3.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6-4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3.4.1 溶藻活性随菌液投加量的变化 | 第47页 |
3.4.2 两株溶藻细菌的溶藻方式 | 第47-48页 |
3.4.3 溶藻活性随处理时间的变化 | 第48-49页 |
3.4.4 两株溶藻细菌对不同赤潮藻的溶藻效果 | 第49-50页 |
3.4.5 两种无菌滤液以不同比例混合后溶藻效果的变化 | 第50-51页 |
3.4.6 温度对无菌滤液溶藻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7 pH对无菌滤液溶藻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8 乙醇沉淀后菌液各组分的溶藻效果 | 第53-54页 |
3.4.9 溶藻活性物质的化学极性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球形棕囊藻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 | 第56-69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试剂与仪器 | 第56-57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56-57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4.3.1 藻细胞活性氧含量的测定 | 第57页 |
4.3.2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57-58页 |
4.3.3 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 (PS)外翻检测 | 第58页 |
4.3.4 细胞质膜通透性检测 | 第58页 |
4.3.5 半胱天冬酶Caspase 3-like活性检测 | 第58-59页 |
4.3.6 细胞核染色质形态观察 | 第59页 |
4.3.7 细胞核DNA片段化检测 | 第59-60页 |
4.3.8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6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0-68页 |
4.4.1 细菌Ts-6 上清液对藻细胞的氧化胁迫 | 第60-61页 |
4.4.2 溶藻活性物质对藻细胞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3 溶藻初期细胞膜内磷脂酰丝氨酸的位置变化 | 第62-63页 |
4.4.4 溶藻活性物质对藻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5 藻细胞半胱天冬酶Caspase 3-like活性变化 | 第64-65页 |
4.4.6 藻细胞染色质和DNA形态变化 | 第65-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附录 | 第80-82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