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1 未成年犯的刑事责任的概述 | 第13-18页 |
·未成年犯刑事责任的内涵 | 第13-16页 |
·刑事责任的概念 | 第13-14页 |
·未成年犯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科学认定未成年犯刑事责任的意义 | 第16-18页 |
2 未成年犯刑事责任的确定基础 | 第18-28页 |
·未成年犯刑事责任的确定 | 第18-19页 |
·未成年犯的刑事责任能力 | 第19-22页 |
·影响未成年犯刑事责任能力的生理机能因素 | 第19-21页 |
·影响未成年犯刑事责任能力的社会因素 | 第21-22页 |
·未成年犯的人格心理特征 | 第22-24页 |
·未成年犯的犯罪心理征表 | 第22-23页 |
·未成年犯的成长心理征表 | 第23-24页 |
·未成年犯刑事责任确认基础的司法适用 | 第24-28页 |
·衡量未成年犯对立意志的法律标准 | 第24-25页 |
·激情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 | 第25-26页 |
·社会危害性认识错误的刑事责任认定 | 第26-28页 |
3 未成年犯的刑事责任实现方式 | 第28-35页 |
·定罪判刑方式 | 第28-32页 |
·主刑方面 | 第28-30页 |
·附加刑方面 | 第30-32页 |
·非刑罚处罚方式 | 第32-33页 |
·定罪免刑方式 | 第33-35页 |
4 完善我国未成年犯刑事责任制度的基本构想 | 第35-46页 |
·刑事政策的深入落实 | 第35-37页 |
·“宽严相济”政策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价值 | 第35-36页 |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具体适用 | 第36-37页 |
·量刑原则的立法完善 | 第37-39页 |
·相称原则 | 第37页 |
·双向保护原则 | 第37-38页 |
·量刑考量的新因素 | 第38-39页 |
·刑罚执行方式的完善 | 第39-40页 |
·前科消灭制度的引入 | 第40-41页 |
·非刑罚性方式的拓宽 | 第41-42页 |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改善 | 第42-46页 |
5 结论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