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滑坡监测及预测预报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滑坡监测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滑坡预测预报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镇江地区地质环境概况 | 第17-25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2.2 地形地貌特征 | 第18-19页 |
2.3 地层岩性特征 | 第19-20页 |
2.4 地质构造特征及新构造运动 | 第20-23页 |
2.4.1 地质构造特征 | 第20-22页 |
2.4.2 新构造活动 | 第22-23页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镇江市跑马山滑坡地质特征分析 | 第25-31页 |
3.1 镇江市滑坡灾害类型与特征 | 第25-27页 |
3.1.1 岗地斜坡滑坡 | 第25-26页 |
3.1.2 河岸边坡滑坡 | 第26-27页 |
3.2 滑坡成因及发育过程分析 | 第27-30页 |
3.2.1 滑坡成因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3.2.2 跑马山滑坡发育过程 | 第29-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跑马山边坡监测系统布设及滑坡机理分析 | 第31-48页 |
4.1 跑马山边坡监测的必要性和作用 | 第31-32页 |
4.2 跑马山监测方案设计 | 第32-35页 |
4.2.1 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4.2.2 监测原理和技术的确定 | 第33-34页 |
4.2.3 监测点的布设 | 第34-35页 |
4.3 跑马山滑坡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 第35-40页 |
4.3.1 变异突变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第36-39页 |
4.3.2 缺失数据插值方法 | 第39-40页 |
4.4 跑马山滑坡演化阶段判别及破坏机理分析 | 第40-46页 |
4.4.1 滑坡三大变形阶段演化原理 | 第40-41页 |
4.4.2 位移速率角分析法 | 第41-42页 |
4.4.3 跑马山滑坡变形破坏演化规律 | 第42-46页 |
4.4.4 跑马山滑坡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 第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跑马山滑坡变形监测预报模型研究 | 第48-64页 |
5.1 斋藤迪孝时序预测模型研究 | 第48-49页 |
5.1.1 以等速变形阶段应变历时曲线确定破坏时间 | 第48-49页 |
5.1.2 以加速变形阶段应变历时曲线确定破坏时间 | 第49页 |
5.2 跑马山滑坡灰色预测模型研究 | 第49-56页 |
5.2.1 灰色GM(1,1)模型建模过程和机理 | 第50-52页 |
5.2.2 建立模型前的数据检验和处理 | 第52页 |
5.2.3 模型精度评定 | 第52-54页 |
5.2.4 残差模型 | 第54-55页 |
5.2.5 模型优化研究 | 第55-56页 |
5.3 预报模型在跑马山滑坡工程中的运用 | 第56-60页 |
5.3.1 数据检验 | 第57页 |
5.3.2 GM(1,1)动态建模级最佳建模数据序列长度的确定 | 第57-58页 |
5.3.3 GM(1,1)动态预测模型可信度检验 | 第58-60页 |
5.4 跑马山滑坡变形破坏时间灰色预测模型研究 | 第60-63页 |
5.4.1 灰色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60-62页 |
5.4.2 跑马山滑坡整体失稳破坏时间预报 | 第62-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