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2-2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 1.2.1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 第13-14页 |
| 1.2.2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 第14-15页 |
| 1.2.3 节地模式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 1.2.4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 第17-18页 |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8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2 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 2.1 基本概念辨析 | 第21-22页 |
| 2.1.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 第21页 |
| 2.1.2 节地模式 | 第21-22页 |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2-24页 |
| 2.2.1 地租地价理论 | 第22-23页 |
| 2.2.2 区位理论 | 第23页 |
| 2.2.3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第23-24页 |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 2.3 评价方法简述 | 第24-26页 |
| 2.3.1 数据标准化方法 | 第24-25页 |
| 2.3.2 因子分析法 | 第25页 |
| 2.3.3 系统聚类法 | 第25-26页 |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6-31页 |
| 3.1 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8页 |
| 3.2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结构 | 第28-29页 |
| 3.3 京津冀地区建设用地时序变化 | 第29-30页 |
| 3.4 评价区域的选取 | 第30-31页 |
| 4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 第31-40页 |
| 4.1 数据来源 | 第31页 |
| 4.2 构建指标体系 | 第31-34页 |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 4.3.1 计算节约集约利用分值 | 第34-35页 |
| 4.3.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分析 | 第35-37页 |
| 4.4 小结 | 第37-40页 |
| 5 节地模式分析 | 第40-49页 |
| 5.1 节地理论模式 | 第40-43页 |
| 5.2 各地节地模式分析 | 第43-46页 |
| 5.2.1 低度节约集约水平区、县(县级市)节地模式 | 第43-44页 |
| 5.2.2 中度节约集约水平区、县(县级市)节地模式 | 第44页 |
| 5.2.3 高度节约集约水平区、县(县级市)节地模式 | 第44-45页 |
| 5.2.4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与节地模式关系分析 | 第45-46页 |
| 5.3 关于推进节地模式的建议 | 第46-48页 |
| 5.4 小结 | 第48-4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 6.1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 6.2 创新点与不足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 附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