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贵重金属论文--金论文

熊耳山西缘康山金矿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探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前言第9-14页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第9页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9-11页
        1.2.1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存在问题第10-11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1页
    1.4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第11-12页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以及完成工作量第12-13页
        1.5.1 技术路线第12页
        1.5.2 研究计划安排第12-13页
        1.5.3 主要完成工作量第13页
    1.6 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第13-14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14-19页
    2.1 地层第14-16页
        2.1.1 新太古界太华群(Arth)第14页
        2.1.2 中元古界熊耳群第14-15页
        2.1.3 官道口群第15页
        2.1.4 上白垩统第15-16页
        2.1.5 第四系第16页
    2.2 构造第16-17页
        2.2.1 变质核杂岩第16页
        2.2.2 褶皱第16页
        2.2.3 区域断裂构造第16-17页
    2.3 区域岩浆岩第17-18页
        2.3.1 熊耳期第17页
        2.3.2 华力西期第17页
        2.3.3 燕山期第17-18页
    2.4 区域矿产第18-19页
        2.4.1 金矿第18页
        2.4.2 其它矿产第18-19页
第3章 矿区地质第19-29页
    3.1 地层第19页
        3.1.1 新太古界太华群(Arth)第19页
        3.1.2 中元古界熊耳群第19页
        3.1.3 第四系(Q)第19页
    3.2 构造第19-21页
        3.2.1 褶皱构造第21页
        3.2.2 断裂构造第21页
    3.3 侵入岩第21-22页
    3.4 矿体地质特征第22-29页
        3.4.1 矿脉特征第22-24页
        3.4.2 矿体特征第24-26页
        3.4.3 矿石结构构造第26-28页
        3.4.4 围岩蚀变第28-29页
第4章 地球化学特征第29-52页
    4.1 全岩化学组成特征第29-38页
        4.1.1 变质岩主量元素特征第29-34页
        4.1.2 火山岩主量元素化学特征第34-36页
        4.1.3 蚀变岩主量元素特征第36页
        4.1.4 矿石主量元素特征第36-38页
    4.2 岩(矿)石的含金性第38页
    4.3 微量元素特征第38-44页
        4.3.1 变质岩微量元素特征第39-41页
        4.3.2 火山岩微量元素特征第41页
        4.3.3 蚀变岩微量元素特征第41-42页
        4.3.4 金矿石微量元素特征第42-44页
    4.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44-52页
        4.4.1 变质岩稀土元素特征第44-46页
        4.4.2 火山岩稀土元素特征第46-47页
        4.4.3 蚀变岩稀土元素特征第47-49页
        4.4.4 金矿石稀土元素特征第49-52页
第5章 控矿构造特征与成矿的关系第52-60页
    5.1 控矿构造和熊耳山金矿形成时间第52-53页
    5.2 控矿断裂构造基本特征及成矿期成矿阶段第53-58页
        5.2.1 控矿断裂构造基本特征第53-55页
        5.2.2 控矿断裂带与矿化的关系第55-56页
        5.2.3 控矿断裂构造演化期次第56页
        5.2.4 成矿阶段划分第56-58页
    5.3 矿体厚度与矿化强度的关系第58-60页
第6章 康山金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探讨第60-67页
    6.1 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第60页
        6.1.1 大地构造对区域成矿作用的影响第60页
        6.1.2 区域构造对区域成矿作用的影响第60页
    6.2 成矿流体特征第60-62页
        6.2.1 岩(矿)石中流体包裹体特征与物理条件第60-61页
        6.2.2 成矿流体组成第61页
        6.2.3 氢氧同位素组成第61-62页
    6.3 成矿物质来源第62-64页
        6.3.1 铅同位素组成第62-63页
        6.3.2 硫同位素组成第63-64页
    6.4 成矿期次成矿阶段划分第64页
        6.4.1 热液期第64页
        6.4.2 表生期第64页
        6.4.3 矿物生成顺序第64页
    6.5 矿床成因探讨第64-65页
    6.6 控矿作用分析第65-66页
        6.6.1 地层的控矿作用第65页
        6.6.2 构造控矿作用第65-66页
        6.6.3 岩浆岩控矿作用第66页
    6.7 找矿方向第66-67页
第7章 结论第67-69页
致谢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附录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伊斯兰传统纹饰对现代首饰设计的启发
下一篇:现代煤化工用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