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环境污染防治方法与设备论文

钽酸盐复合光催化剂制备及其对四环素的降解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概述第11-12页
    1.3 光催化氧化TC的原理第12-13页
    1.4 钽酸盐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第13-14页
    1.5 可见光响应半导体光催化剂的设计思路第14-15页
        1.5.1 半导体复合第14-15页
        1.5.2 贵金属沉积第15页
        1.5.3 离子掺杂第15页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15-17页
        1.6.1 本文选题依据第15-16页
        1.6.2 本文研究内容第16-17页
    参考文献第17-23页
第二章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3-26页
    2.1 实验试剂第23-24页
    2.2 实验仪器第24页
    2.3 样品测试第24-26页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24-25页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25页
        2.3.3 BET测试第25页
        2.3.4 光谱分析第25页
        2.3.5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25页
        2.3.6 光催化性能测试—可见光降解盐酸四环素第25-26页
第三章 NaTaO_3/GO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四环素性能研究第26-45页
    3.1 引言第26-27页
    3.2 实验过程第27页
        3.2.1 氧化石墨烯(GO)的合成第27页
        3.2.2 纯相NaTaO_3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制备第27页
        3.2.3 NaTaO_3/GO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制备第2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7-38页
        3.3.1 结构和形貌分析第27-29页
        3.3.2 样品的表面化学分析第29-33页
        3.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第33-35页
        3.3.4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35页
        3.3.5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第35-38页
        3.3.6 样品的光催化机理研究第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参考文献第40-45页
第四章 WO_3/NaTaO_3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对四环素的移除研究第45-60页
    4.1 引言第45-46页
    4.2 实验过程第46页
        4.2.1 纯相NaTaO_3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制备第46页
        4.2.2 复合WO_3/NaTaO_3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制备第4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6-55页
        4.3.1 样品的结构,形貌和表面化学分析第46-51页
        4.3.2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UV-vis-DRS)第51-52页
        4.3.3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第52-53页
        4.3.4 样品的光催化机理研究第53-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第五章 复合Bi_2O_3-Bi_3TaO_7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第60-85页
    5.1 引言第60-61页
    5.2 实验过程第61页
        5.2.1 纯相Bi_3TaO_7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制备第61页
        5.2.2 前驱体Bi_2O_2CO_3的制备第61页
        5.2.3 复合Bi_2O_3-Bi_3TaO_7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制备第6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1-77页
        5.3.1 结构和形貌分析第61-64页
        5.3.2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UV-VIS-DRS)第64-65页
        5.3.3 样品的表面化学分析第65-68页
        5.3.4 样品的比表面分析第68-69页
        5.3.5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69-71页
        5.3.6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第71-75页
        5.3.7 样品的光催化机理研究第75-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5-87页
    6.1 总结第85-86页
    6.2 展望第86-87页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英国病人》
下一篇:从结构角色学理论解析《野草在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