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2.1 土壤湿度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大气的途径 | 第13-15页 |
1.2.2 中国土壤湿度的气候和变异特征 | 第15-17页 |
1.2.3 土壤湿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 第17-21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 第22-25页 |
1.4.1 章节安排 | 第22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2-25页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25-33页 |
2.1 资料介绍 | 第25-27页 |
2.1.1 土壤湿度资料 | 第25-26页 |
2.1.2 降水资料 | 第26页 |
2.1.3 植被资料 | 第26-27页 |
2.1.4 土壤类型资料 | 第27页 |
2.1.5 其他资料 | 第27页 |
2.2 模式介绍 | 第27-29页 |
2.2.1 WRF介绍 | 第27-28页 |
2.2.2 WRF模拟中所用的参数化方案 | 第28页 |
2.2.3 WRF模拟区域 | 第28-29页 |
2.2.4 WRF模拟所用资料介绍 | 第29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2.3.1 土壤湿度记忆时间 | 第29-30页 |
2.3.2 蒸散的计算 | 第30-31页 |
2.3.3 其它统计方法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中国东部春季降水与夏季降水的联系:土壤湿度的作用 | 第33-51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资料和方法 | 第34-36页 |
3.2.1 资料介绍 | 第34-35页 |
3.2.2 模式介绍 | 第35-36页 |
3.3 中国东部春季降水与夏季降水的关系 | 第36-39页 |
3.4 春季降水影响夏季降水的物理过程 | 第39-44页 |
3.5 数值模拟 | 第44-47页 |
3.6 小结与讨论 | 第47-51页 |
第四章 中国东部春季降水与夏季降水的联系:夏季东北降水异常及其原因 | 第51-67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数据和方法 | 第51-52页 |
4.2.1 资料介绍 | 第51-52页 |
4.2.2 模式介绍 | 第52页 |
4.3 春季降水对东北夏季降水的影响 | 第52-55页 |
4.4 东北夏季地表异常的原因 | 第55-59页 |
4.4.1 平流输送 | 第55-58页 |
4.4.2 东北异常气旋 | 第58-59页 |
4.5 东北夏季异常气旋的成因 | 第59-61页 |
4.6 数值模拟结果 | 第61-64页 |
4.7 小结与讨论 | 第64-67页 |
第五章 不同土壤类型下中国东部中纬度区域降水–植被–土壤湿度的关系 | 第67-81页 |
5.1 引言 | 第67-68页 |
5.2 资料介绍 | 第68-72页 |
5.3 植被与土壤湿度的关系 | 第72-76页 |
5.4 植被的蒸散 | 第76-78页 |
5.5 土壤的保水性 | 第78-79页 |
5.6 小结与讨论 | 第79-81页 |
第六章 中国东部秋季土壤湿度与冬季风的关系 | 第81-97页 |
6.1 引言 | 第81页 |
6.2 数据和方法 | 第81-83页 |
6.3 秋季土壤湿度与冬季降水的关系 | 第83-85页 |
6.4 秋季土壤湿度影响冬季降水的物理过程 | 第85-93页 |
6.4.1 地表参量的变化 | 第85-90页 |
6.4.2 大气环流变化 | 第90-93页 |
6.5 小结与讨论 | 第93-9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97-10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7-99页 |
7.2 讨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