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团体心理治疗的数据评述探讨人格与心身疾病关系
| 摘要 | 第3-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6-28页 | 
| 第一节 人格特质 | 第16-17页 | 
| 一、人格的定义 | 第16页 | 
| 二、人格特质理论 | 第16页 | 
| 三、人格特质的测量工具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心理治疗 | 第17页 | 
| 一、心理治疗的定义 | 第17页 | 
| 二、心理治疗的形式 | 第17页 | 
| 第三节 团体心理治疗 | 第17-23页 | 
| 一、团体心理治疗 | 第17页 | 
| 二、团体的形式 | 第17-18页 | 
| 三、团体心理治疗的优势 | 第18页 | 
| 四、团体心理治疗的疗效 | 第18-19页 | 
| 五、团体心理治疗在国外的发展和研究 | 第19-22页 | 
| 六、团体心理治疗在国内的应用和研究 | 第22-23页 | 
| 第四节 心身医学 | 第23-25页 | 
| 一、心身医学 | 第23页 | 
| 二、心身疾病 | 第23页 | 
| 三、人格与心身疾病的关系模型 | 第23-25页 | 
| 第五节 中医对心身关系的认识 | 第25-28页 | 
| 一、形神合一的心身观 | 第25页 | 
| 二、情志五脏论 | 第25-26页 | 
| 三、人格体质论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研究报告 | 第28-64页 | 
| 第一节 研究样本采集与数据准备 | 第28-29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28页 | 
| 二、分组设置 | 第28页 | 
| 三、数据准备 | 第28-29页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29页 | 
| 二、团体心理治疗组的设置 | 第29-30页 | 
| 三、对照组的设置 | 第30页 | 
| 四、疗效评估 | 第30-31页 | 
| 五、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 六、技术路线 | 第32页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32-50页 | 
| 一、团体心理治疗组的相关评价 | 第32-46页 | 
| 二、对照组对人格偏差调整程度的分析评价 | 第46-47页 | 
| 三、拒绝参与团体治疗患者的分析评价 | 第47-49页 | 
| 四、人格特质与心身疾病关系的分析评价 | 第49-50页 | 
| 第四节 讨论 | 第50-64页 | 
| 一、团体心理治疗组的相关评价 | 第50-58页 | 
| 二、对照组对MMPI量表分改善程度的分析评价 | 第58-59页 | 
| 三、拒绝参与团体治疗患者的分析评价 | 第59-60页 | 
| 四、人格特质与心身疾病关系的分析评价 | 第60-63页 | 
| 五、团体心理治疗研究与应用的现状和展望 | 第63-64页 | 
| 结语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附录 | 第70-71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