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N总线的汽车大容量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2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1 汽车CAN总线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Flash存储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汽车无线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 第13-16页 |
2 系统总体方案 | 第16-20页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16-17页 |
2.1.1 基本需求 | 第16-17页 |
2.1.2 扩展需求 | 第17页 |
2.1.3 时间与应用软件需求 | 第17页 |
2.2 系统方案设计 | 第17-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终端软硬件设计 | 第20-38页 |
3.1 终端硬件设计方案 | 第20-22页 |
3.1.1 主协处理器 | 第20-21页 |
3.1.2 数据存储器 | 第21页 |
3.1.3 USB控制器 | 第21页 |
3.1.4 无线监测 | 第21-22页 |
3.1.5 实时时钟芯片 | 第22页 |
3.2 处理器软件设计 | 第22-28页 |
3.2.1 主处理器软件设计 | 第22-26页 |
3.2.2 协处理器软件设计 | 第26-28页 |
3.3 CAN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 第28-29页 |
3.3.1 CAN报文转换 | 第28页 |
3.3.2 自定义数据帧 | 第28-29页 |
3.3.3 软件流程 | 第29页 |
3.4 数据存储软件设计 | 第29-36页 |
3.4.1 NAND Flash简介 | 第29-30页 |
3.4.2 存读管理 | 第30-31页 |
3.4.3 坏块管理 | 第31-35页 |
3.4.4 数据精确定位 | 第35-36页 |
3.5 USB数据传输软件设计 | 第36-37页 |
3.5.1 USB传输简介 | 第36页 |
3.5.2 下行控制 | 第36页 |
3.5.3 上行数据传输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数据校验与压缩算法研究 | 第38-64页 |
4.1 数据校验算法 | 第38-46页 |
4.1.1 ECC校验背景 | 第38页 |
4.1.2 ECC校验原理 | 第38-39页 |
4.1.3 自适应ECC校验算法 | 第39-46页 |
4.2 无损数据压缩 | 第46-63页 |
4.2.1 数据压缩背景 | 第46-47页 |
4.2.2 数据压缩方案 | 第47页 |
4.2.3 自定义帧格式数据压缩 | 第47-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 第64-78页 |
5.1 系统应用软件需求分析 | 第64页 |
5.2 系统应用软件实现 | 第64-77页 |
5.2.1 USB通信模块 | 第64-65页 |
5.2.2 软件界面 | 第65-66页 |
5.2.3 底层功能实现 | 第66-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6 系统测试与工作总结 | 第78-90页 |
6.1 系统实物展示 | 第78-79页 |
6.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9-88页 |
6.2.1 Flash检测 | 第79-81页 |
6.2.2 数据采集与波形显示 | 第81-88页 |
6.3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6.3.1 工作总结 | 第88页 |
6.3.2 后续研究与展望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附录 | 第96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目录 | 第96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96页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技竞赛目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