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 1.2 本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1.2.1 本研究的内容 | 第16页 |
| 1.2.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重组溶瘤痘病毒vvDD-GFP-DsRed的构建及对胰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 第18-39页 |
| 2.1 材料 | 第18-21页 |
| 2.1.1 质粒、病毒和菌株 | 第18页 |
| 2.1.2 实验试剂 | 第18-19页 |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19页 |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 2.1.5 引物序列设计 | 第20-21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21-31页 |
| 2.2.1 质粒pSEL2N1-GFP-DsRed的构建 | 第21-26页 |
| 2.2.2 贴壁细胞培养 | 第26-28页 |
| 2.2.3 痘苗病毒与重组质粒同源重组 | 第28-29页 |
| 2.2.4 重组溶瘤痘病毒的空斑筛选和纯化 | 第29页 |
| 2.2.5 重组病毒病毒滴度测定 | 第29-30页 |
| 2.2.6 重组溶瘤痘病毒的杀伤性检测 | 第30-31页 |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1页 |
| 2.4 实验结果 | 第31-38页 |
| 2.4.1 重组病毒构建示意图 | 第31页 |
| 2.4.2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 第31-32页 |
| 2.4.3 重组质粒PCR鉴定结果 | 第32-33页 |
| 2.4.4 重组病毒荧光显微镜下验证结果 | 第33-34页 |
| 2.4.5 重组病毒的滴度测定结果 | 第34页 |
| 2.4.6 重组病毒的杀伤性检测结果 | 第34-38页 |
| 2.5 讨论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重组溶瘤痘病毒vvDD-EphA2xCD3-Ds Red的构建及对胰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 第39-65页 |
| 3.1 材料 | 第39-40页 |
| 3.1.1 质粒、病毒和菌株 | 第39页 |
| 3.1.2 实验试剂 | 第39页 |
| 3.1.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39页 |
| 3.1.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9页 |
| 3.1.5 引物序列设计 | 第39-40页 |
| 3.2 实验方法 | 第40-52页 |
| 3.2.1 质粒pSEL2N1-EphA2xCD3-DsRed的构建 | 第40-45页 |
| 3.2.2 悬浮细胞培养 | 第45-47页 |
| 3.2.3 RT-PCR检测胰腺癌细胞中EphA2 mRNA表达 | 第47-49页 |
| 3.2.4 痘苗病毒与重组质粒同源重组 | 第49页 |
| 3.2.5 重组溶瘤痘病毒的空斑筛选和纯化 | 第49-50页 |
| 3.2.6 重组病毒病毒滴度测定 | 第50页 |
| 3.2.7 重组溶瘤痘病毒的杀伤性检测 | 第50-51页 |
| 3.2.8 ELISA试验 | 第51-52页 |
| 3.3 统计学处理 | 第52页 |
| 3.4 实验结果 | 第52-62页 |
| 3.4.1 重组病毒构建示意图 | 第52页 |
| 3.4.2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 第52-53页 |
| 3.4.3 重组质粒PCR鉴定结果 | 第53-54页 |
| 3.4.4 重组病毒荧光显微镜下验证结果 | 第54-55页 |
| 3.4.5 EphA2 RNA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 | 第55-56页 |
| 3.4.6 重组病毒的滴度测定结果 | 第56页 |
| 3.4.7 重组病毒的杀伤性检测结果 | 第56-61页 |
| 3.4.8 ELISA实验结果 | 第61-62页 |
| 3.5 讨论 | 第62-65页 |
| 第四章 总结和工作展望 | 第65-66页 |
| 4.1 总结 | 第65页 |
| 4.2 工作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综述 | 第70-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