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引言 | 第8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2页 |
1.2.1 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社会经济发展与地下水环境关系的研究 | 第11页 |
1.2.3 景观生态格局和地下水环境的关系研究 | 第11-12页 |
1.2.4 社会经济发展与景观生态格局的关系研究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2-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榆林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5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8-19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21页 |
2.3 景观生态格局概况 | 第21-23页 |
2.4 地下水环境概况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区域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第25-37页 |
3.1 假设模型的提出 | 第25-26页 |
3.2 测量指标的选取 | 第26-35页 |
3.2.1 社会经济发展发展指标 | 第26-28页 |
3.2.2 地下水环境指标 | 第28-29页 |
3.2.3 景观生态格局指标 | 第29-35页 |
3.3 样本的选择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结构方程模型的识别与解读 | 第37-57页 |
4.1 结构方程模型的识别 | 第37-55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7-44页 |
4.1.2 数据的正态性分析 | 第44-48页 |
4.1.3 模型的拟合 | 第48-54页 |
4.1.4 模型的识别检验 | 第54-55页 |
4.2 结构方程模型的解读 | 第55-56页 |
4.2.1 结构模型结果分析 | 第55页 |
4.2.2 测量模型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榆林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 | 第57-61页 |
5.1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思考 | 第57页 |
5.2 景观生态的制约因素与保护规划建议 | 第57-58页 |
5.3 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 | 第58-59页 |
5.4 社会经济、景观生态与地下水环境协调发展模式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页 |
6.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