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来源及戏缘的界定 | 第9-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1-13页 |
1.3.1 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2 文献研究法 | 第11-12页 |
1.3.3 个案研究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淮剧与淮剧名家 | 第13-21页 |
2.1 淮剧的缘起与发展 | 第13-16页 |
2.1.1 三可子阶段 | 第13-15页 |
2.1.1.1 香火戏 | 第13页 |
2.1.1.2 门叹词 | 第13-14页 |
2.1.1.3 徽夹可阶段 | 第14-15页 |
2.1.2 京夹淮阶段 | 第15页 |
2.1.3 淮戏阶段 | 第15-16页 |
2.1.4 淮剧近六十年的发展状况 | 第16页 |
2.2 淮剧的流行区域分布 | 第16-17页 |
2.3 淮剧名家统计 | 第17-21页 |
第三章 淮剧名家中血缘与戏缘关系研究 | 第21-28页 |
3.1 血缘传承因素形成原因 | 第21-22页 |
3.2 典型血缘传承——家庭传承 | 第22-25页 |
3.3 家族传承与戏缘 | 第25-28页 |
第四章 淮剧名家传承中地缘与戏缘关系研究 | 第28-33页 |
4.1 淮剧与地缘 | 第28-30页 |
4.1.1 苏北人文环境对淮剧的影响 | 第28-29页 |
4.1.2 上海人文环境对淮剧的影响 | 第29-30页 |
4.2 流行区域内的文化认同与戏缘 | 第30-33页 |
第五章 淮剧名家血缘、地缘与戏缘关系传承之特点分析 | 第33-42页 |
5.1 传承中的包容性传统 | 第33-34页 |
5.2 传承中的创新性传统 | 第34页 |
5.3 发展以继承传统为根基 | 第34-35页 |
5.4 发展以舞台经验为借鉴 | 第35-40页 |
5.5 发展以观众审美为准则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