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2-14页 |
1 对象和方法 | 第14-29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15-16页 |
1.3 粪便样本采集 | 第16页 |
1.4 粪便DNA提取 | 第16-17页 |
1.5 提取DNA的检测 | 第17-20页 |
1.6 16S rDNA V3-V6区PCR扩增 | 第20-23页 |
1.7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23页 |
1.8 PCR扩增产物的纯化 | 第23-24页 |
1.9 高通量测序 | 第24-25页 |
1.10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29页 |
1.11 统计方法 | 第29页 |
2 结果 | 第29-43页 |
2.1 多样性分析 | 第29-32页 |
2.2 主成分分析 | 第32-37页 |
2.2.1 门水平上的主成分分析 | 第32-33页 |
2.2.2 纲水平上的主成分分析 | 第33-34页 |
2.2.3 目水平上的主成分分析 | 第34-35页 |
2.2.4 科水平上的主成分分析 | 第35-36页 |
2.2.5 属水平上的主成分分析 | 第36-37页 |
2.3 序列分类比较 | 第37-41页 |
2.3.1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门水平比较 | 第37-38页 |
2.3.2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纲水平比较 | 第38-39页 |
2.3.3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目水平比较 | 第39页 |
2.3.4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科水平比较 | 第39-40页 |
2.3.5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属水平比较 | 第40-41页 |
2.4 热图分析 | 第41-43页 |
3 讨论 | 第43-58页 |
3.1 正常胃肠道微生态 | 第43-47页 |
3.1.1 正常胃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3.1.2 正常胃肠道微生物群的生理功能 | 第44-47页 |
3.2 正常肝脏与微生态 | 第47-48页 |
3.3 肝硬化及肝细胞癌与微生态 | 第48-53页 |
3.3.1 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及特点 | 第48-50页 |
3.3.2 肝硬化及肝细胞癌与微生态的关系 | 第50-53页 |
3.4 肝硬化及肝硬化基础上肝细胞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 | 第53-58页 |
3.4.1 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组患者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的比较 | 第53-54页 |
3.4.2 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组患者肠道菌群门水平上的变化特点 | 第54页 |
3.4.3 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组患者隶属于放线菌门的细菌的变化特点 | 第54页 |
3.4.4 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组患者隶属于拟杆菌门的细菌的变化特点 | 第54-55页 |
3.4.5 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组患者隶属于厚壁菌门的细菌的变化特点 | 第55-56页 |
3.4.6 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组患者隶属于变形菌门的细菌的变化特点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综述 肠道微生态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第71-82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