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国民心理安全体系构建的概念研究 | 第12-17页 |
(一) 概念提出的背景 | 第12-13页 |
(二) 国民心理安全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 | 第13-14页 |
(三) 国民心理安全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 第14-15页 |
(四) 题目中的一些概念的解释 | 第15-17页 |
1. “国民”的含义 | 第15页 |
2. “心理安全”的含义 | 第15-16页 |
3. “构建”的含义 | 第16页 |
4. “体系”的含义 | 第16-17页 |
二、心理安全与相邻概念的比较 | 第17-20页 |
(一) 心理安全体系与心理战的比较 | 第17-18页 |
(二) 心理安全体系与意识形态的比较 | 第18-19页 |
(三) 心理安全体系与愚民政策的比较 | 第19-20页 |
三、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的的原理和方法 | 第20-35页 |
(一)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如何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 | 第20-25页 |
1. 利用图式认知结构构造我国国民安全的国民意识 | 第20-21页 |
2. 利用人的“偏见”灌输我国的意识形态 | 第21-22页 |
3. 构筑良好的政府形象,利用“晕轮效应” | 第22-25页 |
(二) 从态度理论研究如何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 | 第25-30页 |
1. 国民态度在国家政治和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 第25页 |
2. 心理学中态度形成以及改变的理论模型 | 第25-27页 |
3. 政府应当树立专业和可靠的形象 | 第27页 |
4. 建立国民态度测量和预警体系 | 第27-28页 |
5. 应用态度防御机制建立国民态度防御系统 | 第28-29页 |
6. 强化态度的可获得性以保持国民态度的稳定性 | 第29-30页 |
(三) 从群体偏见角度讨论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 | 第30-33页 |
1. 群体偏见对国民心理安全的危害 | 第30-31页 |
2. 群体偏见产生的原因 | 第31-32页 |
3. 如何改变群体偏见 | 第32-33页 |
(四) 防范从群体失范心理 | 第33-35页 |
1. 群体心理概念的心理学界定 | 第33页 |
2. 群体心理的特点和危害 | 第33-34页 |
3. 制止群体失范心理产生的方法 | 第34-35页 |
四、教育和大众传媒在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中的作用 | 第35-40页 |
(一) 教育在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中的作用 | 第35-39页 |
(二) 大众传播对国民心理安全构建的作用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