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施工方法论文

破碎千枚岩隧道开挖方法及支护结构体系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33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14-19页
        1.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7页
        1.1.2 问题的提出第17-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成果第19-27页
        1.2.1 破碎千枚岩隧道设计施工关键修建技术研究现状第19-26页
        1.2.2 相关试验研究现状与方法第26-27页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1.4 本文依托背景、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8-33页
        1.4.1 依托工程背景第28-30页
        1.4.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0-33页
第2章 破碎千枚岩隧道施工期变形特性第33-58页
    2.1 破碎千枚岩岩体物理力学特征第33-37页
    2.2 破碎千枚岩隧道施工期变形特性第37-48页
        2.2.1 隧道施工期变形破坏特点第37-43页
        2.2.2 变形破坏断面实测数据分析第43-47页
        2.2.3 围岩-支护体系变形破坏特征分析第47-48页
    2.3 破碎千枚岩隧道变形破坏影响因素分析第48-51页
        2.3.1 隧址区不良岩体特性的影响第48-49页
        2.3.2 隧址区地下水特征的影响分析第49-51页
        2.3.3 隧道施工方法的影响分析第51页
        2.3.4 隧道支护结构体系的影响分析第51页
    2.4 破碎千枚岩隧道围岩-支护变形破坏规律及成因机制分析第51-56页
        2.4.1 围岩变形破坏规律分析第51-55页
        2.4.2 围岩-支护变形破坏成因机制分析第55-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3章 破碎千枚岩隧道施工期安全控制基准第58-95页
    3.1 破碎千枚岩隧道安全基准影响因素及判别标准的确定第58-60页
        3.1.1 安全基准控制指标的确定第58-59页
        3.1.2 破坏准则及结构承载能力状态的确定第59-60页
        3.1.3 管理控制指标值的确定第60页
    3.2 各影响指标与隧道安全控制基准的关联性分析第60-81页
        3.2.1 隧道埋深的关联性分析第60-68页
        3.2.2 隧道施工工法的关联性分析第68-75页
        3.2.3 隧道支护强度及刚度的关联性分析第75-80页
        3.2.4 隧道断面形式的关联性分析第80-81页
    3.3 破碎千枚岩隧道变形实测数据统计分析第81-88页
        3.3.1 围岩-支护结构稳定段变形分析第81-83页
        3.3.2 围岩-支护结构破坏段变形分析第83-84页
        3.3.3 支护结构稳定时变形规律及统计分析第84-86页
        3.3.4 支护结构异常时变形规律及统计分析第86-88页
    3.4 破碎千枚岩隧道安全控制基准的建立第88-93页
        3.4.1 按支护体系稳定性确定的施工期安全控制基准第88-91页
        3.4.2 按允许位速率确定的施工期安全控制基准第91-93页
    3.5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4章 破碎千枚岩隧道施工工法适宜性研究第95-131页
    4.1 软岩隧道施工工法调研及分析第95-100页
        4.1.1 软岩隧道常用工法及其特性第95-99页
        4.1.2 依托工程工法调研及分析第99-100页
    4.2 基于现场监测的各工法结构实际受力性态研究第100-108页
        4.2.1 各工法基本特点与量测概况第100-102页
        4.2.2 不同工法变形实测数据分析第102-104页
        4.2.3 不同工法结构实际受力性态研究第104-108页
    4.3 基于数值分析与室内试验的施工工法比选研究第108-118页
        4.3.1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选取第108-109页
        4.3.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第109-116页
        4.3.3 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116-117页
        4.3.4 优选工法适宜性探讨分析第117-118页
    4.4 优选工法关键设计参数试验比选与数值分析第118-128页
        4.4.1 现场试验段设置及方法第119页
        4.4.2 不同循环进尺下现场监测分析第119-123页
        4.4.3 数值模拟补充验证第123-128页
    4.5 本章小结第128-131页
第5章 基于支护参数优化的破碎千枚岩隧道支护力学特性第131-173页
    5.1 隧道结构失稳形态与支护体系的关联性探讨第131-137页
        5.1.1 软岩隧道变形与支护理论第131-132页
        5.1.2 依托工程支护参数及分析第132-137页
    5.2 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的衬砌结构变形及力学响应研究第137-156页
        5.2.1 模型试验序列与方法第137-139页
        5.2.2 试验数据采集系统与量测项目第139-141页
        5.2.3 初支厚度优化衬砌力学特征分析第141-143页
        5.2.4 拱架间距优化衬砌力学特征分析第143-145页
        5.2.5 锚杆长度及间距优化支护效应分析第145-151页
        5.2.6 二衬优化衬砌力学特征分析第151-156页
    5.3 破碎千枚岩隧道衬砌结构实际受力性态研究第156-170页
        5.3.1 现场试验断面及基本概况第157-158页
        5.3.2 现场试验成果分析第158-165页
        5.3.3 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165-170页
    5.4 本章小结第170-173页
结论与展望第173-178页
致谢第178-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18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88-19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第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频率—波数域处理的Lamb波结构健康监测
下一篇:数据挖掘在远程医疗监护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