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我国工程机械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压桩机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1.2.1 国外压桩机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1.2.2 国内压桩机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1.3 尺寸优化 | 第16-17页 |
1.4 有限元技术 | 第17-20页 |
1.4.1 响应面法 | 第19页 |
1.4.2 人工神经网络 | 第19-20页 |
1.4.3 遗传算法 | 第20页 |
1.5 谐响应分析 | 第20-21页 |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液压式静力压桩机工况分析 | 第22-27页 |
2.1 YZY800D型压桩机机架特点 | 第22-23页 |
2.2 YZY800D型压桩机性能 | 第23-24页 |
2.3 YZY800D型压桩机机架载荷计算 | 第24-25页 |
2.3.1 材料性能和技术参数 | 第24页 |
2.3.2 机架计算工况分析 | 第24-25页 |
2.4 在不同工况下载荷计算 | 第25-26页 |
2.4.1 压桩台位于边桩工况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机架轻量化设计 | 第27-50页 |
3.1 ANSYS Workbench介绍 | 第27-28页 |
3.2 参数化几何模型 | 第28-30页 |
3.3 机架静力学分析 | 第30-38页 |
3.3.1 材料参数设置 | 第30-31页 |
3.3.2 机架网格划分 | 第31-34页 |
3.3.3 边界条件处理 | 第34-35页 |
3.3.4 机架静力学分析结果 | 第35-37页 |
3.3.5 机架强度刚度校核 | 第37-38页 |
3.4 机架轻量化设计 | 第38-49页 |
3.4.1 样本设计 | 第38-41页 |
3.4.2 响应面设计 | 第41-44页 |
3.4.3 参数相关性 | 第44-46页 |
3.4.4 优化设计方法 | 第46页 |
3.4.5 优化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基于LM-BP网络和遗传算法机架结构优化 | 第50-69页 |
4.1 机架有限元模型 | 第50-52页 |
4.1.1 机架参数设置 | 第50-51页 |
4.1.2 机架有限元分析 | 第51-52页 |
4.2 BP神经网络理论 | 第52-54页 |
4.2.1 BP学习算法 | 第52-54页 |
4.2.2 BP算法的不足与改进 | 第54页 |
4.3 样本数据采集 | 第54-58页 |
4.3.1 正交实验法 | 第54-55页 |
4.3.2 正交实验设计 | 第55-57页 |
4.3.3 样本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57-58页 |
4.4 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设计 | 第58-62页 |
4.4.1 网络拓扑图结构设计 | 第58-59页 |
4.4.2 Levenberg-Marquardt法 | 第59-61页 |
4.4.3 BP神经网络测试 | 第61-62页 |
4.5 遗传算法寻优 | 第62-65页 |
4.5.1 染色体编码与解码 | 第63-64页 |
4.5.2 个体适应度检测评估 | 第64页 |
4.5.3 遗传算子 | 第64-65页 |
4.5.4 终止准则 | 第65页 |
4.6 基于LM-BP网络与遗传算法机架结构优化 | 第65-68页 |
4.6.1 优化数学模型 | 第65页 |
4.6.2 约束条件处理 | 第65-67页 |
4.6.3 机架优化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基于Workbench的机架谐响应分析 | 第69-84页 |
5.1 谐响应分析介绍 | 第69-72页 |
5.1.1 谐响应理论简介 | 第69-70页 |
5.1.2 谐响应分析理论算法 | 第70-72页 |
5.2 谐响应分析模型建立 | 第72-75页 |
5.2.1 确定计算频率范围 | 第73-74页 |
5.2.2 谐响应分析参数设置 | 第74-75页 |
5.3 谐响应分析 | 第75-82页 |
5.3.1 相位0°时谐响应分析 | 第75-78页 |
5.3.2 相位45°时谐响应分析 | 第78-80页 |
5.3.3 相位90°时谐响应分析 | 第80-82页 |
5.4 谐响应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