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溪县失地农民就业模式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3 文献评述第14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3 创新之处第15-16页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第16-21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6-18页
        2.1.1 新型城镇化第16-17页
        2.1.2 失地农民第17页
        2.1.3 就业模式第17-18页
    2.2 相关的理论研究第18-21页
        2.2.1 土地产权理论第18-19页
        2.2.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第19页
        2.2.3 市场失灵理论第19-21页
第3章 安溪县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分析第21-32页
    3.1 安溪县失地农民就业现状调查第21-29页
        3.1.1 安溪县失地农民概况第21-22页
        3.1.2 研究区域及样本分析第22-29页
    3.2 安溪县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第29-32页
第4章 安溪县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第32-37页
    4.1 安溪县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第32-34页
        4.1.1 就业安置欠缺第32页
        4.1.2 就业方式单一第32-33页
        4.1.3 就业层次偏低第33页
        4.1.4 结构性失业严重第33-34页
    4.2 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原因分析第34-37页
        4.2.1 缺乏竞争力第34-35页
        4.2.2 没有建立完善的就业机制第35-36页
        4.2.3 经济的发展状况无法满足就业需求第36-37页
第5章 我国失地农民就业模式的典型案例借鉴第37-43页
    5.1 典型地区失地农民就业模式第37-41页
        5.1.1 四川蛟龙工业港模式第37-38页
        5.1.2 湖南咸嘉“综合开发”模式第38-39页
        5.1.3 浙江嘉兴“以保障促就业”模式第39-40页
        5.1.4 北京市“征地农转工”模式第40-41页
    5.2 失地农民就业模式经验借鉴第41-43页
第6章 安溪县失地农民就业模式的构建第43-52页
    6.1 构建安溪县失地农民就业模式第43-48页
        6.1.1 建立失地农民立体式就业服务平台第43-45页
        6.1.2 壮大特色县域经济提供针对性就业岗位第45-47页
        6.1.3 制定配套就业保障制度第47-48页
    6.2 就业落实的政府保障策略第48-52页
        6.2.1 强化政府责任意识第48-49页
        6.2.2 健全土地征用制度第49-50页
        6.2.3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第50-5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52-55页
    7.1 结论第52-53页
    7.2 研究展望与不足之处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致谢第57-59页
附录A第59-6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幽邃紧张到明朗开阔--论翟永明诗歌言说方式的嬗变
下一篇:我国GDP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